文章解析

yǐn
zèng
jiǔ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suàn
rén
shēng
shì
péng
shāng
gòng
chóu
chóu
zhēng
shì
yào
ěr
zuò
máo

译文

仔细盘算人生的种种事情,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孩童,其实是一样的。和忧愁相争又能有什么意义呢,要拿你当作对抗忧愁的武器。

逐句剖析

"细算人生事":仔细盘算人生的种种事情,

"彭殇共一筹":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孩童,其实是一样的。

"与愁争底事":和忧愁相争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要尔作戈矛":要拿你当作对抗忧愁的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不饮赠酒》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简练语言表达对人生短长和愁苦的感悟。诗人通过“彭殇共一筹”的典故指出长寿与短命本无差别,又以“要尔作戈矛”的比喻抒发了面对愁苦时积极抗争的豁达心态,传递出不靠逃避而直面人生的哲理思想。语言简洁有力,表达技巧巧妙运用典故和比喻,整首诗意蕴深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真谛与坚强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晚唐时,身负家族荣光(宰相杜佑之孙)的杜牧,自宦游四方到归隐樊川别墅,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正是在这心境沉淀的樊川时期,其诗作浸染了深刻的哲理意蕴。对“彭殇”这一典故的化用,尤为深刻地寄托了整个晚唐士人群体对生命价值这一根本命题的共同探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阐述了​​诗人关于生命长短、人生境遇的深刻辩证思考,​​展现了​​其直面忧愁、不为困境所困的豁达胸怀,​​体现了​​杜牧晚年诗歌凝练含蓄、寓哲理于平实言语的特征。

2. 写作手法

用典:“细算人生事,彭殇共一筹”巧用《庄子·齐物论》中彭祖与殇子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彭祖长寿、殇子早夭,而诗人在此认为二者并无本质差别,以此抒发对人生长短的通透感悟。比喻:“要尔作戈矛”以“戈矛”为喻,将酒比作对抗忧愁的武器。此喻显刚健笔力,既写出借酒斗愁之态,又暗含诗人对这种方式的否定,使情感表达更形象。铺陈:前两句“细算人生事,彭殇共一筹”铺陈哲理。先言细算人生,再以彭殇同论,层层递进,为后两句抒发对借酒消愁的态度做铺垫,让诗意自然生发。对比:诗人以“彭殇共一筹”形成对比,“彭”指长寿者彭祖,“殇”指早逝者,二者本在寿命上有天壤之别,诗人却将其归为“共一筹”,借长寿与短寿的对比,消解了人生长短的差异,凸显出对人生之事的淡然看法,为后文不愿借酒与愁相争做铺垫。反问:后两句以反问句式表意,“与愁争底事”先反问与忧愁相争有何必要,否定借酒斗愁的行为;再以“要尔作戈矛”承接,将酒比作对抗忧愁的戈矛,却借前句反问消解其作用。通过疑问语气,不直接说不必以酒御愁,却更鲜明表达对以酒解愁的否定,凸显对愁绪的淡然态度。

3. 分段赏析

“细算人生事,彭殇共一筹。”此联是诗人对人生的细致盘算与感悟。彭祖是传说中长寿之人,殇指夭折的孩童,二者寿命相差悬殊,但诗人却认为他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体现出诗人对人生长短的独特思考,不执着于生命的长度,而是看到了无论寿命长短,在某些根本层面并无差异,蕴含着一种对人生的通透认知。“与愁争底事,要尔作戈矛。”这里的“尔”应指前文的赠酒。诗人自问,与忧愁相争又能有什么结果,为何要用酒来作为对抗忧愁的武器呢?此联直接点出不饮赠酒的缘由,并非是拒绝好意,而是觉得饮酒并不能真正解决忧愁,展现出诗人在面对愁绪时,不依赖外物、直面愁情的态度,也流露出一种对借酒消愁这种方式的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下一篇:唐·李商隐《赠刘司户(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