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g
zhōu
kāi
yuán
dān

朝代:唐作者:张祜浏览量:1
nóng
yàn
chū
kāi
xiǎo
yào
lán
rén
rén
chóu
chàng
chū
cháng
ān
fēng
liú
què
shì
qián
táng
hóng
chén
jiàn
dān

译文

花栏里颜色艳丽的牡丹花初初开放,人们都想要出长安来观赏。最令人沉醉的景色却是在钱塘寺,不踏入红尘之地就能见到颜色正好的牡丹。

逐句剖析

"浓艳初开小药栏":花栏里颜色艳丽的牡丹花初初开放,

# 药栏:花栏。

"人人惆怅出长安":人们都想要出长安来观赏。

"风流却是钱塘寺":最令人沉醉的景色却是在钱塘寺,

"不踏红尘见牡丹":不踏入红尘之地就能见到颜色正好的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杭州开元寺牡丹》是唐代张祜创作的七言绝句。诗开篇描绘牡丹在小药栏浓艳初开之景,接着写人们惆怅离开长安争相出城赏花,然后笔锋一转,写钱塘寺的风雅,即在钱塘寺不踏红尘即可见牡丹,表达出诗人对开元寺牡丹的赞美。全诗明快而意蕴悠远,既赞美了开元寺牡丹的艳丽,又通过与长安的对比,表达了对远离红尘、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先描写了牡丹在小药栏中浓艳初开的情景,接着写人人为了争抢赏花而惆怅地离开长安的场面,然后将视线转到钱塘寺,感慨在这里不踏入红尘就能见到美丽的牡丹。全诗通过对牡丹的描写以及不同地点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开元寺牡丹的赞美以及对远离红尘,过宁静生活的推崇和感怀。

2. 分段赏析

《杭州开元寺牡丹》首句“浓艳初开小药栏”描绘了牡丹在小药栏中刚刚盛开的情景,“浓艳”一词直接点明了牡丹花朵的艳丽夺目,生动地展现出牡丹盛开时的美丽姿态。次句“人人惆怅出长安”“人人惆怅”描绘出一种众人满怀愁绪的状态,“出长安”写众人因牡丹初开而离京的场面。此句看似与牡丹无关,实则为后文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那些怀才不遇、正直无私的人却被奸臣贼党排挤出京城,是何等地令人气愤与惆怅。第三句“风流却是钱塘寺”“风流”一词在这里有美妙、风雅的意思,强调了钱塘寺的独特之处。此句将视线转移到钱塘寺,引出在这个地方欣赏牡丹的特别感受,表明钱塘寺有着与众不同的风雅氛围。末句“不踏红尘见牡丹”进一步阐述了在钱塘寺的好处,即不用踏入红尘的喧嚣之中,就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牡丹。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钱塘寺牡丹的喜爱,也流露出对远离红尘,过宁静生活的推崇。

3. 作品点评

《杭州开元寺牡丹》语言凝练,构思精巧。以长安人的“惆怅”反衬后两句钱塘寺的“风流”,通过对比揭示牡丹的不同文化意蕴。末句“不踏红尘”既写花亦写人,将咏物与言志巧妙结合,隐隐表达出作者不爱“红尘”,而爱超凡脱俗的红牡丹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章孝标《归海上旧居》

下一篇:唐·许浑《示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