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底秋苔嫩似蓝":门前秋苔鲜嫩如蓝草,
"此中消息兴何堪":这景象引发的兴致哪能承受。
"乱离偷过九月九":在动荡中悄悄过了重阳节,
"头尾算来三十三":从头到尾算来已有三十三岁。
"云影半晴开梦泽":云影映照半晴的天,梦泽般的景象展开,
"菊花微暖傍江潭":菊花带着微暖,依傍着江边的水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老朋友今天是否还在,
"胡雁背风飞向南":北方的雁逆风飞向南方。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战乱思乡题材的七言律诗。诗中以重阳节为背景,勾勒漂泊居所的清冷及战乱时局下艰难度日的境遇,借雁南归托思乡之情,全诗将战乱漂泊的苦楚、岁月虚掷的无奈与浓烈的乡愁交融,情感沉郁而真挚。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里“门底秋苔嫩似蓝”“云影半晴”“菊花微暖”“胡雁背风飞向南”四句,凭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漂泊与思乡之苦。“门底秋苔”以门庭窄小、苔色青碧的幽寂之景,暗寓长居孤寂;“云影半晴”借天际阴晴难定,暗指战乱时局的不安;“菊花微暖”原是重阳佳节的温馨意象,“微”字却写尽团圆温情的短暂;“胡雁背风”则以北雁逆风南飞的艰涩,映射归乡无路的迷茫。四组意象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层层深入,将漂泊处境的辛酸与思乡之情的深厚,浓缩在一幅秋景画面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以门前秋景破题。“秋苔嫩似蓝”用比喻写秋苔的鲜嫩,看似清新,实则暗透居所的清冷——苔藓滋长往往因少人往来,暗含诗人的孤寂。“此中消息”指向秋景中潜藏的时序流转,“兴何堪”直抒胸臆,将秋景引发的悲愁,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颔联“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转入对现实与自身的感慨。“乱离”点出时代背景,“偷过”一词极妙,既写重阳节在战乱中悄然逝去的无奈,又暗含对安稳度日的渴望;“三十三”是诗人年岁,在乱离中迎来而立,却前途茫茫,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交织,时光流逝的怅惘与身世飘零的悲苦相互叠加,情感愈显厚重。颈联“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描绘重阳所见远景与近景。“云影半晴”写梦泽上空阴晴交错,暗合心境的起伏;“菊花微暖”以重阳节标志性物象入诗,“微暖”既写秋日午后的微弱暖意,又似诗人在愁苦中捕捉到的一丝慰藉。然而,这份“暖”在“乱离”背景下更显短暂,反衬出乱世中安宁的珍贵与内心的孤寂。尾联“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以问句与景物作结。对故人的牵挂以“在不在”的疑问表达,含乱世中生死未卜的担忧;“胡雁南飞”既是秋日实景,又象征漂泊无依,诗人以雁自喻,将对故人的思念与自身的漂泊感融为一体,让全诗的悲愁从个人扩展到乱世中普遍的孤独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