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元室者":洞元室呀,
"盖因岩作室":大概是依傍岩石建成的居室,
"即理谈玄":顺应自然之理谈论玄远之道,
"室返自然":居室回归自然本真,
"元斯洞矣":玄理也在此洞彻明晰了。
"及邪者居之":倘若心术不正的人居住在这里,
"则假容窃次":就会伪装形貌窃取居处,
"妄作虚诞":肆意编造荒诞虚妄的说法,
"竟以盗言":最终用欺世盗名的言论误导他人。
"词曰":以下为歌辞道:
"岚气肃兮岩翠冥":山间雾气清冷啊,山岩翠色幽深朦胧,
# 冥:一作沓。
"空阴虚兮户芳迎":空虚的山室弥漫清幽之气啊,门户似有芬芳相迎。
# 迎:一作匝。,空:一作室。
"披蕙帐兮促萝筵":拉开蕙草织的帐子啊,整理藤萝铺的坐席,
"谈空空兮覈元元":谈论空寂之理啊,探究深奥玄元。
# 覈:一作核。
"蕙帐萝筵兮洞元室":蕙帐藤席所在的啊,就是洞元室,
"秘而幽兮真可吉":隐秘又幽深啊,实在可称吉祥妙境。
# 可:一作且。
"返自然兮道可冥":回归自然本真啊,可与“道”冥合交融,
"泽妙思兮草玄经":润泽奇妙思绪啊,撰写玄理真经,
"结幽门兮在黄庭":栖居隐秘之门啊,就在身心修炼的黄庭之境。
唐代书画家、诗人
卢鸿一(?~740?),唐代书画家、诗人。一名鸿,字浩然,一作颢然,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开元初隐于嵩山,玄宗遣使备礼诏征他,不至。开元五年再征,始至东都洛阳,谒见玄宗,拜谏议大夫,辞不就职,放归嵩山,赐以隐居之服,官营草堂。卢鸿一善诸体书法,兼工山水树石。其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被大加称赞。他的绘画作品主要反映其清闲自得的隐居生活。其亦博学能诗,《全唐诗》存其骚体组诗《嵩山十志》10首,该组诗描绘的十处景观各有特色,共同塑造出作者居所的嵩山景观。另有诗作《倒景台》《樾馆》《金碧潭》等。
1. 分段赏析
“洞元室者,盖因岩作室,即理谈玄,室返自然,元斯洞矣”,用解释说明的口吻,先讲洞元室是顺着岩石搭建的,点明洞元室“依岩而建”,接着说在这儿能顺着自然规律探讨玄妙哲理,回归自然本真,玄理也能在这儿悟透:居室是道家“自然之理、玄远之道”的载体,“元斯洞”直指玄理在此明晰,尽显唐代隐士以物载道的思想。“及邪者居之,则假容窃次,妄作虚诞,竟以盗言”,笔锋一转,以对比反差批判“邪者”:伪装居室、编造虚妄,与前文“返自然、谈玄理”的本真形成对立,暗喻“道”需纯净心灵承接,凸显道家对“真”与“妄”的价值判断。“岚气肃兮岩翠冥,空阴虚兮户芳迎”,描写洞元室环境、营造意境:山间岚气清冷,山岩翠色幽深,空虚山室似有芬芳,调动视觉、嗅觉,构建幽寂清逸之境,为“谈玄”铺垫氛围,让讲“谈玄”和自然灵韵交融。“披蕙帐兮促萝筵,谈空空兮核元元”,聚焦行为和思考:“披”“促”二字,写整理香草帐、藤萝席的动作,尽显隐士生活的清简与仪式感;“谈空空”“核元元”直述研讨空寂之理、玄远之道,以行载思。“蕙帐萝筵兮洞元室,秘而幽兮真可吉”,回环咏叹:以“蕙帐萝筵”呼应前文布置,强调洞元室“隐秘幽深”的环境特质;“真可吉”赞其契合道家“真境”,是精神修行的吉祥之所,强化居室与“道”的关联。“返自然兮道可冥,泽妙思兮草玄经,结幽门兮在黄庭”,收尾全文,“返自然”呼应开头“室返自然”,点明回归自然是与“道”融合;“泽妙思”“草玄经”写思绪受自然润泽、撰写玄理,体现“道”对创作的帮助;“结幽门兮在黄庭”比喻心灵住进隐秘地方(和“道”契合的内心境界),完成从“洞元之室”到“黄庭之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