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zhōu
yún
lóu
zhōu
zhāng
láng
zhō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xià
shū
tóng
zhū
lán
dāng
shí
lóu
xià
shuǐ
jīn
dào
chù
hèn
chūn
cǎo
duō
shì
hóng
鸿
chǔ
àn
liǔ
qióng
bié
chóu
fēn
ruò

译文

去年夏天,在稀疏的雨后,我和你一同倚靠在红色的栏杆旁交谈。当时楼下的流水,如今已经流到了哪里呢。离恨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繁多,往事如同孤独的鸿雁一样远去。楚地江岸上的柳树无穷无尽,离别的愁绪像纷飞的柳絮一样杂乱。

逐句剖析

"去夏疏雨余":去年夏天,在稀疏的雨后,

# 去夏:即会昌元年。

"同倚朱阑语":我和你一同倚靠在红色的栏杆旁交谈。

# 同倚朱阑语:一起凭栏而语。

"当时楼下水":当时楼下的流水,

"今日到何处":如今已经流到了哪里呢。

"恨如春草多":离恨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繁多,

"事与孤鸿去":往事如同孤独的鸿雁一样远去。

# 事:往事。

"楚岸柳何穷":楚地江岸上的柳树无穷无尽,

# 楚岸:安州古代属楚国,有涢水流经其旁,故称楚岸。

"别愁纷若絮":离别的愁绪像纷飞的柳絮一样杂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是他寄给张文规、用以抒发别后相思的诗作。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以春草与柳絮比喻愁绪:将憾恨比作春草,把愁情喻为柳絮,抒情极为贴切。春草蔓延天涯,正似憾恨之繁多;柳絮飘飞空中,恰如愁绪之纷乱。这种喻情手法,在后世唐宋词人的作品中颇为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会昌二年(842年),当时杜牧从京城前往黄州就任刺史,途经安州浮云寺,触景生情,忆起去年与友人张文规同游的情景,于是写下这首诗寄托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寄情诗。诗人描绘了在安州浮云寺楼,忆起去年夏天与友人同倚朱阑交谈的往昔,感慨当时楼下水不知去向,而自己的愁恨如春天的野草般繁多,往事如同孤鸿般消逝。又以楚岸柳树无穷、别愁纷若飞絮,进一步渲染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的哀愁。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阑语”追忆去年同游场景,“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写当下,往昔同游之乐与如今孤独形成对比,凸显别后变化与思念。比喻:“恨如春草多”,把“恨”比作“春草”,春草繁茂无尽,形象展现离恨的繁多;“别愁纷若絮”,将“别愁”喻成“柳絮”,柳絮纷乱飘飞,体现别愁的纷繁复杂。借景抒情:“事与孤鸿去”借“孤鸿”这一景象,含蓄传递出往事消逝、孤独寂寥之感;“楚岸柳何穷”以楚岸无尽柳树之景,烘托离愁别绪的绵长。

3. 分段赏析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阑语”:开篇回忆去年夏天与友人相聚的情景,“疏雨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同倚朱阑语”则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的亲密交流,表现出深厚的友情。“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由回忆转入现实,通过询问当时楼下的流水如今流到了哪里,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引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运用比喻的手法,“恨如春草多”将离恨比作春天的野草,形象地表现出离恨的繁多;“事与孤鸿去”将往事比作孤独的鸿雁,生动地表现出往事的远去,进一步抒发了离别的愁绪。“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楚岸柳何穷”描绘了楚地江岸上柳树的无穷无尽,营造出一种悠远、惆怅的氛围;“别愁纷若絮”将离别的愁绪比作纷飞的柳絮,形象地表现出愁绪的杂乱和繁多,使情感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祜《玉环琵琶》

下一篇:唐·杜牧《冬日题智门寺北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