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huà
táng
xuān
xuān
shè
shè
lái
rén
kàn
cháng
shì
jiāng
lóu
shǐ
使
jūn
bàn
huáng
hūn
yóu
dài
lán
gān

译文

在华丽的画堂里,歌舞之声喧闹非凡,春社去了秋社来,燕子往返却无人把它顾看。长久以来,它总是陪伴着江楼上的使君,黄昏时分,它依然等待在那里,望着倚靠着栏杆的使君。

逐句剖析

"画堂歌舞喧喧地":在华丽的画堂里,歌舞之声喧闹非凡,

"社去社来人不看":春社去了秋社来,燕子往返却无人把它顾看。

"长是江楼使君伴":长久以来,它总是陪伴着江楼上的使君,

"黄昏犹待倚阑干":黄昏时分,它依然等待在那里,望着倚靠着栏杆的使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绘出画堂中歌舞喧闹、热闹非凡的场景,展现出一种繁华的景象。次句写燕子随春社来、秋社去,却无人留意,在热闹的氛围中凸显出燕子的孤独。第三句表明燕子常常陪伴着江楼中的使君,体现出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最后一句描绘黄昏时分,燕子依旧等待着主人倚靠着栏杆,进一步强化了等待与孤独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寂寞生活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画堂中热闹喧嚣的歌舞场景与无人关注归燕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归燕的孤独和不被重视,也在热闹与冷清的反差中,营造出一种落寞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借物抒情:整首诗以归燕为描写对象,通过写归燕在画堂不被人关注,却与江楼使君相伴,黄昏还独自等待倚阑干的状态,借归燕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哀怨以及对生活的感慨等情感。拟人:诗中的燕子被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情感,“伴”和“待”字将燕子拟人化,把燕子当作一个有情感、会陪伴、懂等待的个体来写,使燕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借燕子所表达的情感。烘托:“黄昏犹待倚阑干”一句,通过“黄昏”这一特定的时间意象,烘托出一种静谧、忧伤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归燕等待时的孤独感和凄凉感,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所营造的那种惆怅的情绪。

2. 分段赏析

《归燕》开篇首句“画堂歌舞喧喧地”,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歌舞喧喧地”,则生动地展现出这里歌舞升平、欢声笑语、热闹喧嚣的氛围,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尽情享受着歌舞带来的愉悦。紧接着次句“社”在古代指春社和秋社,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社时燕子归来,秋社时燕子离去。此句点明了燕子随着社日的到来和离去而往返,然而,尽管燕子来来去去,却无人在意它们的存在。不仅突出了燕子的不被重视,也为诗歌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孤寂的基调,暗示了世间的冷漠和人情的淡薄。第三句笔锋一转,写燕子虽然在画堂不被关注,却常常陪伴着江楼中的使君。“长是”强调了陪伴的长期性和持续性,表明燕子与使君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江楼”给人一种开阔、寂寥的感觉,与前面画堂的热闹形成又一次的对比,突出了使君的孤独,而燕子的陪伴则显得尤为珍贵,体现了一种相互慰藉的情感。最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和氛围。“黄昏”这一时刻,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时光的流逝。“犹待”表现出燕子的执着和坚守,在黄昏时分,依然等待着使君倚靠着栏杆。这里,燕子的等待不仅体现了它对使君的忠诚和陪伴,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绪。“倚阑干”这一动作,也暗示了使君内心的孤寂和思绪的万千,将燕子的孤独、忠诚与使君的孤寂相融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真情陪伴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

下一篇:唐·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