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ěng
shì
xiāng
líng

朝代:唐作者:钱起浏览量:2
shàn
yún
cháng
wén
líng
féng
kōng
chǔ
kān
tīng
diào
jīn
shí
qīng
yīn
yǎo
míng
cāng
lái
yuàn
bái
zhǐ
dòng
fāng
xīn
liú
shuǐ
chuán
xiāo
bēi
fēng
guò
dòng
tíng
zhōng
rén
jiàn
jiāng
shàng
shù
fēng
qīng

译文

曾经听说湘水的神灵,人们常常听闻她那灵动的乐音。河神冯夷徒然起舞,楚地的游子却难以承受这乐声。那悲苦的曲调使金石都感到凄凉,清越的乐音飘入了渺远的高空。乐声传到苍梧,引发了舜帝的哀怨与思慕,白芷在乐声中散发着芬芳馨香。乐声随着流水传遍潇水之滨,悲切的风声掠过洞庭湖面。曲终之后,湘灵的身影消失不见,只有江上的几座山峰依然青翠。

逐句剖析

"善鼓云和瑟":曾经听说湘水的神灵,

# 云和瑟:云和,古山名。,鼓:一作“拊”。

"常闻帝子灵":人们常常听闻她那灵动的乐音。

# 帝子: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夷空自舞":河神冯夷徒然起舞,

# 空:一作“徒”。,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楚客不堪听":楚地的游子却难以承受这乐声。

#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苦调凄金石":那悲苦的曲调使金石都感到凄凉,

# 石:指磬类乐器。,金:指钟类乐器。

"清音入杳冥":清越的乐音飘入了渺远的高空。

#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来怨慕":乐声传到苍梧,引发了舜帝的哀怨与思慕,

# 来:一作“成”。,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白芷动芳馨":白芷在乐声中散发着芬芳馨香。

#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流水传潇浦":乐声随着流水传遍潇水之滨,

#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悲风过洞庭":悲切的风声掠过洞庭湖面。

"曲终人不见":曲终之后,湘灵的身影消失不见,

#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只有江上的几座山峰依然青翠。

#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赴京参加省试时所作的试帖诗经典。这首诗既精准扣合命题主旨,又大胆展开瑰丽想象,巧妙交织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场景,将无形的美妙乐声化作具象可感的画面。诗人以曾听、客听、远近听等层层递进的听觉视角,结合苍梧怨、水风悲等环境渲染,从多维度生动描摹。诗中呈现的,是湘水之神娥皇、女英寻夫未果时所奏的凄婉乐章。这清音里,饱含着二妃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坚守,以及对崩逝于苍梧的舜帝无尽的哀怨与深切的思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的应试之作。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及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核与选拔;另一类是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历经县、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终都需汇聚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本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起改由礼部侍郎负责。因吏部与礼部同属尚书省,故此类考试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诗便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着特定格式要求,需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且限定诗题与用韵。由于题目、内容受限,加之声韵要求严苛,这类诗中少有广为传诵的佳作。但部分作者擅长“戴着镣铐跳舞”,能在限定条件下即席发挥,创作出流芳千古的名篇,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便是其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试帖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描绘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及瑟声的感染力,营造了神奇虚幻又凄清悠远的意境,表达了对湘灵哀怨之情的共鸣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描绘曲终人散后,画面中唯有一川江水悠悠流淌,几座青山静立江畔。首尾呼应::“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首句以“云和瑟”点明湘灵鼓瑟的传说,呼应题目“湘灵鼓瑟”;尾句以“曲终人不见”收束鼓瑟场景,“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暗合首句中“帝子灵”的缥缈意境,形成“灵韵起—灵韵终”的意象循环。想象:“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中前半部分大多借助想象的图景极力铺陈湘水女神的哀怨情愫,结尾处笔锋陡然一转,描绘曲终人散后,画面中唯有一川江水悠悠流淌,几座青山静立江畔。

3. 分段赏析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开篇点明湘灵擅长弹奏云和瑟,她的琴音灵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通过河神冯夷徒然起舞和楚地游子难以承受乐声,侧面烘托出音乐的悲切,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湘灵鼓瑟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进一步强调音乐的感染力,能使金石为之凄楚,清音能传入深远幽冥之处,突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和湘灵鼓瑟的悲切之情。“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写苍梧山传来神女的怨恨和思慕之情,白芷草也散发着芬芳香气,将音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哀怨的意境。“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描绘流水把乐声传送到潇水之滨,悲凉的风在洞庭湖上吹过,进一步渲染了音乐的感染力和哀怨的氛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曲终人不见,只看到江上几座青翠的山峰结尾,给人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空灵和神秘色彩,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诗的前半幅以想象的图景层层铺陈湘水女神的哀怨心绪,结尾处笔锋骤转,定格曲终人散后的画面:一川江水潺潺流动,数峰青山静默伫立。这极简明丽的景致,为读者开辟出思索的广袤天地:或许湘灵的悲怨已渗入湘江连绵的水流,或许她绰约的身影已化作江峰的嶙峋轮廓,或许她与自然浑然一体,年年岁岁讲述着凄婉的传说,又或许她的瑟音仍随江涛轻吟,为人间留存奇幻的遐思。这所有的意韵皆在留白之中,尽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宋代词论家“以景结情为上”的见解,或许正源于此类诗境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钱)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炜深嘉之,称为绝唱。

晋刘昫等《旧唐书·钱徽传》

# 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郭云:余亦常调,只末二语杳渺,咀味不尽。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通篇大雅,一结信乎神助!

《唐诗分类绳尺》

# 孙月绛曰:风致超脱,然体格却最稳密。

清张揔《唐风怀》

# 真神助语,湘灵有灵。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结自有神助,亦先有“湘浦”、“洞庭”二句,故接“曲终”、“江上”,觉缥缈超旷,云烟万状,吾谓此四句皆神助也。至“流水”、“悲风”,原系曲名,紧接“曲终”,真是神来之笔。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承点屈平一句,亦补题法(“楚客”句下)。

清毛奇龄《唐人试帖》

# 钱起亦天宝人,而《湘灵鼓瑟》诗,虽甚佳而气象萧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落句真是绝调,主司读至此,叹有神助。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题境惝恍,非此杳渺之音不称。

清乔亿《大历诗略》

# 曲与人与地胶粘入妙。末二句远韵悠然。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结得缥缈不尽。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先虚描二句,即点明题之来历,最工稳(首四句下)。结得渺然,题境方尽。“曲终”非专指既终后说,盖谓自始至终,究竟但闻其声未见其形,正不知于何来于何往,一片苍茫,杳然极目而已。题外映衬,乃得题妙,此为入神之技。

《唐诗五言排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梦泽》

下一篇:唐·皮日休《正乐府十篇·橡媪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