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luàn
chén
wá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uán
zhì
yuán
yuán
xiǎo
chén
bái
guān
tīng
zhī
zhōng
shǒu
chén
shì
tài
zōng
shí
bīng
bái
máo
huáng
yuè
dìng
liǎng
jīng
qín
chōng
dòu
hǎi
qīng
èr
shí
yǒu
gōng
chéng
èr
shí
yǒu
jiǔ
wèi
sān
shí
yǒu
zhì
tài
píng
gōng
chéng
dìng
shén
zài
tuī
xīn
zhì
rén
wáng
hái
sàn
shōu
rén
mài
fēn
jīn
shú
wèi
zhēng
mèng
jiàn
zhāng
jǐn
āi
wén
chén
yuàn
sān
qiān
fàng
chū
gōng
qiú
bǎi
lái
guī
jiǎn
shāo
yào
gōng
chén
shā
shēn
hán
xuè
shǔn
chuàng
zhàn
shì
fèn
xiào
zhī
shàn
zhàn
shàn
chéng
shí
xīn
gǎn
rén
rén
xīn
guī
ěr
lái
bǎi
jiǔ
shí
zài
tiān
xià
zhì
jīn
zhī
shèng
rén
yǒu
zuò
chuí
yào
耀
shén
kuā
shèng
wén
tài
zōng
zài
chén
wáng
wáng
jiān
nán
shì
sūn
xīn
yuè
bìng
yuán
nián
wéi
zuǒ
shí
shí
zuò
yuē
fán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
jiǔ
duàn
wéi
shí
piān
piān
dìng
dìng
wén
shǒu
biāo
zhāng
xiǎn
zhì
shī
sān
bǎi
zhī
zhì
ér
jìng
jiàn
zhī
zhě
yán
zhí
ér
qiē
wén
zhī
zhě
shēn
jiè
shì
ér
shí
shǐ
使
cǎi
zhī
zhě
chuán
xìn
shùn
ér
yuè
zhāng
zǒng
ér
yán
zhī
wèi
jūn
wèi
chén
wèi
mín
wèi
wèi
shì
ér
zuò
wèi
wén
ér
zuò

译文

《七德舞》,《七德歌》,从高祖武德年间流传到当今宪宗元和年间。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观看歌舞后领会了其中的深意,乐曲结束时恭敬跪拜,向君主陈述此事。太宗十八岁高举义旗起兵,手持白旄(牦牛尾旗)、黄钺(铜斧)攻占长安和洛阳两京。生擒割据势力王世充,诛杀窦建德,四海平定,二十四岁完成统一大业。二十九岁登基称帝,三十五岁时实现天下太平。为何平定乱世如此神速,关键在于他待人推心置腹,以真心换忠心。官府用布帛安葬阵亡将士的遗体,用钱财赎回因饥荒被卖的百姓子女。魏徵病危时,太宗夜半梦见他来辞别而惊醒痛哭,贤臣张公谨去世后,太宗不顾“辰日忌哭”的禁忌,悲恸不已。释放三千宫女让她们自由婚配,赦免四百死囚回乡探亲,约定秋后问斩,最终全员如约归来。大将李勣患病需龙须入药,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相赠,李勣感动得痛哭流涕,愿以死报效。太宗亲自为战士吮吸伤口脓血;将军李思摩中箭后,他冒险为其吸出毒血,李思摩高呼愿战死沙场。由此可知,太宗不仅善战、善用天时,更以真心感动人心,使天下归附。至今已过去一百九十年,天下百姓仍传唱歌舞纪念他的功绩。歌颂七德,舞动七德,圣人的功业永垂不朽。不仅为彰显神武武功,也非单纯夸耀文治。太宗的用意是向子孙展示创业与守业的艰难,以此为后世典范。《新乐府》诗集,附有序言: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我担任左拾遗官职时创作此诗集。序言写道:“全篇共九千二百五十二字,划分为五十篇诗歌。每篇句数不固定,每句字数不限定,以思想内容为核心,不拘泥于文采形式。开篇首句点明主题,结尾章节阐明主旨,这是效法《诗经》三百篇的创作宗旨。语言质朴直白,是为让读者容易理解。言辞尖锐恳切,是为让听闻者深刻警醒。所述事件真实可靠,是为让采集者能如实传播。文体流畅自然,可以谱写成乐曲传唱。概括来说,是为君主、臣子、百姓、万物、世事而创作,而非为了追求文辞华丽而写作。

逐句剖析

"七德舞":《七德舞》,

"七德歌":《七德歌》,

"传自武德至元和":从高祖武德年间流传到当今宪宗元和年间。

"元和小臣白居易":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观看歌舞后领会了其中的深意,

"乐终稽首陈其事":乐曲结束时恭敬跪拜,向君主陈述此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太宗十八岁高举义旗起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手持白旄(牦牛尾旗)、黄钺(铜斧)攻占长安和洛阳两京。

# 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旄:一种旗帜,用牦牛尾做成系于旗之竿首。

"擒充戮窦四海清":生擒割据势力王世充,诛杀窦建德,四海平定,

# 擒充戮窦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

"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四岁完成统一大业。

# 功:一作王。

"二十有九即帝位":二十九岁登基称帝,

"三十有五致太平":三十五岁时实现天下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为何平定乱世如此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关键在于他待人推心置腹,以真心换忠心。

"亡卒遗骸散帛收":官府用布帛安葬阵亡将士的遗体,

# 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战乱中所有战死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后来又追加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答谢。旧注: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又散帛以求之也),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

"饥人卖子分金赎":用钱财赎回因饥荒被卖的百姓子女。

# 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627),国家刚刚安定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民间发生了父母因饥饿卖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尽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的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旧注: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

"魏徵梦见子夜泣":魏徵病危时,太宗夜半梦见他来辞别而惊醒痛哭,

# 魏徵梦见子夜泣:大臣魏徵病危,太宗担忧其病情,半夜做梦,梦见魏徵来辞别,于是惊醒,忍不住哭泣。这一天晚上,魏徵果然去世了,太宗亲自为其题写碑文道:“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旧注:魏徵疾亟,太宗梦与徵别,既寤,流涕。是夕徵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

"张谨哀闻辰日哭":贤臣张公谨去世后,太宗不顾“辰日忌哭”的禁忌,悲恸不已。

# 张谨哀闻辰日哭:另一位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慌忙奏道:“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太宗却道:“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说完痛哭。旧注: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宫":释放三千宫女让她们自由婚配,

# 怨女三千放出宫:太宗对他的侍臣说:“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旧注: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死囚四百来归狱":赦免四百死囚回乡探亲,约定秋后问斩,最终全员如约归来。

# 死囚四百来归狱:太宗还深怕产生冤狱,常常亲自过问案件。贞观六年,太宗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犯人该处死刑。但是太宗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再来执行死刑。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太宗于是下令特赦他们。旧注: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出归家,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剪须烧药赐功臣":大将李勣患病需龙须入药,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相赠,

# 剪须烧药赐功臣:“剪须”二句:太宗早年亲自征战,与将领们恩义深重。大将李绩卧病久治不愈,医生说要龙须烧灰配药,太宗便亲剪髯须,李绩服药后病情好转,感动呜咽,要求杀身以报。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烧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绩叩头泣涕而谢。

"李勣呜咽思杀身":李勣感动得痛哭流涕,愿以死报效。

"含血吮创抚战士":太宗亲自为战士吮吸伤口脓血;将军李思摩中箭后,他冒险为其吸出毒血,

# 含血吮创抚战士:“含血”二句:将军李思摩中了箭,太宗怕他中毒,帮他吮血,李思摩裹好伤口便奋臂高呼,要求效死。

"思摩奋呼乞效死":李思摩高呼愿战死沙场。

# 乞效死: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呼:一作身。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由此可知,太宗不仅善战、善用天时,

# 则知:一本无则知二字。

"以心感人人心归":更以真心感动人心,使天下归附。

"尔来一百九十载":至今已过去一百九十年,

"天下至今歌舞之":天下百姓仍传唱歌舞纪念他的功绩。

"歌七德":歌颂七德,

"舞七德":舞动七德,

"圣人有作垂无极":圣人的功业永垂不朽。

# 作:一作祚。

"岂徒耀神武":不仅为彰显神武武功,

"岂徒夸圣文":也非单纯夸耀文治。

"太宗意在陈王业":太宗的用意是向子孙展示创业与守业的艰难,

"王业艰难示子孙":以此为后世典范。

"新乐府":《新乐府》诗集,

"并序":附有序言:

"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我担任左拾遗官职时创作此诗集。

"序曰":序言写道:

"“":“全篇共九千二百五十二字

",":,

"断为五十篇":划分为五十篇诗歌。

"篇无定句":每篇句数不固定,

"句无定字":每句字数不限定,

"系于意":以思想内容为核心,

"不系于文":不拘泥于文采形式。

"首句标其目":开篇首句点明主题,

"卒章显其志":结尾章节阐明主旨,

"《诗》三百之义也":这是效法《诗经》三百篇的创作宗旨。

"其辞质而径":语言质朴直白,

"欲见之者易喻也":是为让读者容易理解。

"其言直而切":言辞尖锐恳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是为让听闻者深刻警醒。

"其事覈而实":所述事件真实可靠,

"使采之者传信也":是为让采集者能如实传播。

"其体顺而肆":文体流畅自然,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可以谱写成乐曲传唱。

"总而言之":概括来说,

"为君、":是为君主、

"为臣、":臣子、

"为民、":百姓、

"为物、":万物、

"为事而作":世事而创作,

"不为文而作也":而非为了追求文辞华丽而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在教育后代,而非夸耀文治武功。诗作以浅近明白的语言,完整咏叙李世民创建唐王朝的历程及即位后的善政,叙事清晰,主题鲜明,让读者能深切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智慧与历史意义,是了解唐代史诗与帝王功业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创作了这首乐府诗。它诞生于新乐府运动浪潮中,意在传颂唐太宗李世民艰辛开创帝业的历程。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尚为秦王时,军中便有《秦王破阵乐》,聚焦歌颂秦王李世民征战沙场、骁勇善战的事迹。到了贞观七年,唐太宗亲自绘制《破阵乐舞图》,随后命魏徵、虞世南等大臣重新撰写歌词,将其正式定名为《七德舞》,以全新面貌承载太宗功业与治国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叙事史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以简洁明晰的叙事,展现唐太宗李世民创建唐王朝的经过,详述其即位后推行的诸多善政,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举措的咏叙,歌颂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更突出其以史示警、教育后代传承王业艰难的用意,传递出对明君治国与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点明《七德舞》的传承脉络——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延续至唐宪宗元和时期,跨越近二百载。白居易以“小臣”自谦,通过“观舞听歌知乐意”点出对乐舞内涵的深刻领悟,并以“稽首陈其事”的庄重礼仪,凸显对太宗功业的崇敬与诗作的劝诫意图。“太宗十八举义兵”至“三十有五致太平”六句,以编年式笔法凝练概括李世民生平伟绩:十八岁起兵反隋,持象征军权的“白旄黄钺”平定长安、洛阳(“定两京”);二十四岁剿灭王世充(“擒充”)、窦建德(“戮窦”),统一天下;二十九岁登基,三十五岁开创“贞观之治”。诗人以数字串联关键节点,突出其创业效率,为下文“神速”之问埋下伏笔。“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是全诗灵魂。白居易将太宗的成功归因于“推心置腹”的仁政,即以真诚凝聚民心,而非仅凭武力或权术。这一理念源自儒家“仁者爱人”思想,通过七则典型事例具象化:​​体恤军民​​:“亡卒遗骸散帛收”(收埋阵亡者遗骸)、“饥人卖子分金赎”(赎回灾民所卖子女),展现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君臣情深​​:“魏徵梦见子夜泣”(梦魏徵而泣)、“张谨哀闻辰日哭”(违忌哭悼张公谨),打破礼法束缚的真情流露;​​宽仁治世​​:“怨女三千放出宫”(释放宫女婚配)、“死囚四百来归狱”(感化死囚守信归牢),以信任换忠诚;​​赤诚待将​​:“剪须烧药赐功臣”(剪须为李勣配药)、“含血吮创抚战士”(为李思摩吮箭疮),以血肉之情换将领誓死效忠。“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四句,升华主题:太宗功业长青的根源在于“以心感人人心归”。诗人强调,百余年后乐舞仍被传颂(“天下至今歌舞之”),印证仁政超越时代的感召力。“歌七德,舞七德”的复沓句式,强化艺术感染力,凸显乐舞作为文化载体的不朽价值。末四句以“岂徒”双重否定,驳斥乐舞仅为炫耀武功文治的浅见,揭示太宗本意在于“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白居易借古喻今,警示当权者:治国之要在仁德而非权术,盛世需以民心为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十首以此起,体裁极合《大雅》。原周受命之由,而必本之文王,以明王业之所由。盛唐之受命始于高祖,而开王业者则太宗之功。大意归重,在得人心;人心之归,王业之本也。“忘卒遗骸散帛收”十句,皆得人心之实事。铺陈详赡,词旨庄雅,琅琅可诵。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胡宿《朝罢》

下一篇:唐·崔曙《山下晚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