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suǒ

朝代:唐作者:崔仲容浏览量:1
suǒ
xìng
jiē
lín
xiāng
jiàn
xiāng
qīn
yún
jiān
yuè
shū
jìng
rén
dān
chéng
kōng
yǒu
mèng
cháng
duàn
jīn
chūn
yuàn
zuò
liáng
jiān
yàn
yóu
biàn
shēn

译文

所居住的地方幸好相邻,见了面,心却走不亲近。就好像云间的月亮,又好比镜中的人影。一片赤诚之心只能空自托给梦境,春光烂漫,反倒让人肝肠寸断,承受不住。希望能化作梁间的燕子,但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

逐句剖析

"所居幸接邻":所居住的地方幸好相邻,

"相见不相亲":见了面,心却走不亲近。

"一似云间月":就好像云间的月亮,

"何殊镜里人":又好比镜中的人影。

"丹诚空有梦":一片赤诚之心只能空自托给梦境,

# 诚:一作成。

"肠断不禁春":春光烂漫,反倒让人肝肠寸断,承受不住。

"愿作梁间燕":希望能化作梁间的燕子,

"无由变此身":但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所思》是唐代女诗人崔仲容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与“所思之人”近邻却疏离的处境,抒发了深切的爱慕与求而不得的怅惘。诗中首联以“接邻”点出地缘之近,却以“不相亲”凸显情感隔阂,颔联用“云间月”“镜里人”喻指对方的遥不可及。颈联写赤诚心意空寄梦境,春光反添断肠之苦;尾联以“梁间燕”寄寓相伴之愿,又以“无由变此身”道尽现实无奈。全诗语言质朴,借日常意象层层递进,将女子深藏的情愫与失落刻画得细腻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崔仲容,唐代女诗人。生卒年里及事迹不详。《唐才子传》称其与刘嫒、刘云、鲍君徽等女诗人“皆能华藻,才色双美者也”。其诗多为寄赠之作。如《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丹诚空有梦(一作恨),肠断不禁(一作经)春。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语言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玄集》卷下收有其诗2首。《全唐诗》卷801存其诗3首,残句4则。《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8,其中3首诗出《又玄集》卷下、《才调集》卷一〇,残句皆出《吟窗杂录》卷三〇。事迹见《又玄集》卷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诗人与“所思之人”的关系。“幸接邻”点明二人地缘相近,这“幸”字中暗含着诗人对这份缘分的珍视;然而“相见不相亲”却形成鲜明转折——物理距离的亲近,未能换来情感上的交融与亲密。这种“近”与“远”的对比,既写出了相遇的契机,也埋下了无法靠近的遗憾,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颔联“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以两个生活化的意象深化了“相见不相亲”的疏离感。“云间月”虽皎洁可见,却高悬天际,看似亲近实则遥不可及;“镜里人”虽影像清晰,却触之即空,虚而不实。两个比喻不着“相思”二字,却将“所思之人”在诗人心中的状态刻画得极为传神:对方明明在眼前,却像月、像镜中影,看得见、念得起,却无法真正触及。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既写出了诗人对情感的敏感捕捉,也暗含着对现实阻隔的无奈。颈联“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剖白。“丹诚”指赤诚的心意,诗人将满腔真情寄托于梦境,却以“空有”二字点出梦的虚幻——即便在梦中实现了相守的愿望,醒来仍只剩失落。春日本是生机与美好的象征,但在此处,春光反而成了触发伤感的媒介:“肠断不禁春”写出相思之苦已深,连明媚的春色都难以承受,反而更添愁绪。这两句将情感从外在的“相见”转向内在的“思念”,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的深情与痛苦。尾联“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以“梁间燕”作喻收束全诗。燕子常成对栖息于梁上,是亲密相伴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愿望:渴望与“所思之人”朝夕相守。然而“无由变此身”一句,将这份愿望拉回现实——现实中没有办法挣脱束缚、实现心愿,所有的期盼终究只能落空。一个“愿”字见深情,一个“无”字显绝望,在对比中收束全诗,将求而不得的无奈推向极致,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登白马潭》

下一篇:唐·刘长卿《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寺即梁朝萧内史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