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bái
tá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uǐ
shēng
chūn
lǎn
chū
chuán
kāi
宿
niǎo
xíng
yóu
cóng
huā
xiào
lái
rén
rén
shāng
bái
shǒu
chù
chù
jiē
jīn
bēi
dào
xīn
zhī
yāo
nán
zhēng
qiě
wèi
huí

译文

春天江水上涨,淹没了系船的缆绳,太阳升起,我乘坐的野船开始启航。夜里栖息的鸟儿在清晨依旧振翅飞去,而花丛中的花朵却没有绽放出笑颜。旅途中人们都在感叹自己头发变白,岁月流逝,可又处处有人举杯饮酒作乐。不要说新结交的情谊只是短暂的,我还在向着南方行进,不知何时才能返回。

逐句剖析

"水生春缆没":春天江水上涨,淹没了系船的缆绳,

# 缆:系船的绳索或竹索。

"日出野船开":太阳升起,我乘坐的野船开始启航。

"宿鸟行犹去":夜里栖息的鸟儿在清晨依旧振翅飞去,

# 宿鸟:宿巢的鸟。

"丛花笑不来":而花丛中的花朵却没有绽放出笑颜。

# 不来:梵语。《人楞伽经》:“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丛花:一作花丛。

"人人伤白首":旅途中人们都在感叹自己头发变白,

"处处接金杯":岁月流逝,可又处处有人举杯饮酒作乐。

# 金杯:金属制成的酒杯,也指对酒的美称。

"莫道新知要":不要说新结交的情谊只是短暂的,

# 要:相约的意思。通“邀”,邀请。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新知:新结交的知心朋友。

"南征且未回":我还在向着南方行进,不知何时才能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白马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记录了杜甫在旅途中登上白马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对旅途中自然风光、人物状态以及自身心境的描写,展现了杜甫诗歌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出他在漂泊生涯中的复杂情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行旅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通过对春水涨没船缆、日出开船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描绘出行旅的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对比:“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将人们感叹白首衰老与处处饮酒作乐的场景进行对比,突出了人们面对时光流逝的不同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寓情于景:全诗将情感巧妙融入对自然景色和旅途场景的描绘。如“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宿鸟离去、丛花未绽的景象,不仅是自然写生,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孤寂,借景抒发旅途的漂泊之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一幅清晨行船的画面。春天水涨,淹没了系船的缆绳,随着太阳升起,诗人乘坐的野船开始启航。这两句诗点明了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水边,通过对水涨船行这一动态场景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行旅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颔联诗人将目光投向周围的自然景物。宿鸟在清晨依然离去,而丛花却好似没有绽放欢笑。“宿鸟行犹去”暗示了时光的流逝,鸟儿不停歇地前行,如同诗人的旅程永不止步;“丛花笑不来”则以拟人手法,借花朵未开的状态,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在美好的春光中,却感受不到应有的喜悦。颈联描绘了旅途中人们的状态。每个人都在感叹自己头发变白,岁月流逝,而同时又处处有人举杯饮酒。诗人通过这一画面,展现了人们面对衰老的无奈与借酒消愁的心态,也反映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尾联诗人在此表明不要说新结识的朋友多么重要,自己还在南征的途中,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行程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怅惘,也流露出他在漂泊生活中的孤独感,尽管有新交的朋友,但旅途的不确定性让他内心充满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首秋轮台》

下一篇:唐·崔仲容《赠所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