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hán
chuò
pàn
guā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qīng
shān
yǐn
yǐn
shuǐ
tiáo
tiáo
qiū
jìn
jiāng
nán
cǎo
diāo
èr
shí
qiáo
míng
yuè
rén
chù
jiào
chuī
xiāo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逐句剖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秋尽江南草木凋":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 草木凋: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

#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 教:使,令。,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同僚韩绰判官所作。诗的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描绘出深秋扬州的山水之景,给人悠远之感;后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想象二十四桥月夜的乐声悠扬,以调侃的方式暗示友人生活闲逸。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扬州之景表达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情谊。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让人对扬州的美景与风情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居于扬州,与同在幕府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且成为同僚。当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极为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云集,酒楼舞榭随处可见,“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文》)。生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诸多风流韵事,韩绰亦是他在这方面的同道。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怀念起昔日在扬州与韩绰共处的时光,便写下此诗寄赠韩绰,以表达对往日同僚情谊的怀念以及对扬州那段生活的追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诗歌描绘了深秋时节扬州的优美景色,通过对江南山水的描写和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扬州繁华生活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二十四桥明月夜”实写眼前景,“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想象中的虚写,拓宽了诗歌意境,增添了惆怅悠远的意味。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江南秋景的描写,自然地引出对友人的调侃与怀念,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描绘了江南秋日的景色: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草木尚未凋零,展现出江南的生机与美丽。这里不仅写出了扬州的自然风光,还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诗人通过“隐隐”和“迢迢”两个叠字,画出了扬州的青山绿水,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尽管已是深秋,江南的草木依然葱茏,这种对比更突出了江南秋景的明丽与生机。后两句诗人回忆起扬州的繁华景象,尤其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二十四桥不仅是扬州的标志性建筑,还与“二十四美人吹箫”的传说相关。诗人通过“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设问,巧妙地调侃友人韩绰,暗示他在扬州的闲适生活。这种调侃不仅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还唤起了诗人对扬州风流生活的怀念。同时,诗句中的“玉人”既可以指美丽的女子,也可以指风流的才子,这种双关的用法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二十四美人桥上吹箫”的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巧妙融合,使“玉人”既可指歌妓舞女,又暗喻风流才子,营造出一种朦胧而优美的意境。读者仿佛看到月光洒在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如洁白光润的玉人,箫声呜咽悠扬,在江南秋夜的青山绿水间回荡。这种意境不仅超越了朋友间的调侃,更唤起了人们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尚且如此迷人,春浓时又将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虽切而辞不露。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韩之风致可想,书记薄幸自道耳。

明高棅《唐诗品汇》

# 优柔平实,有似中唐。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秋尽江南草未凋”,俗本作“草木凋”。秋尽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说也;况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诗杜牧在淮南而寄扬州者,盖厌淮南之摇落,而羡江南之繁华。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事矣。余戏谓此二诗(另一指《江南春》)绝妙,“十里莺啼”,俗人添一撇坏了;“草未凋”,俗人减一画坏了。甚矣,士俗不可医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胡次焱曰:对草木凋谢之秋,思月桥吹箫之夜,寂寞之恋喧哗,始不胜情。“何处”二字最佳。陆时雍曰:杜牧七言绝句,婉转多情,韵亦不乏,自刘梦得以后一人。牧之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素恋其景物奇美。此不过谓韩判官当此零落之候,教箫于月中,不知“二十四桥”之夜在于何处?含无限意绪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作“草未凋”,本句始有意;若作“木”字,读之索然矣……扬州本行乐之地,故以此(按指“玉人”句)讯韩,言外有羡之意。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十年一觉扬州梦”,牧之于扬州绻恋久矣。“二十四桥”一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丰神摇曳。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只此七字,便已妙绝(末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末二句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风流秀曼,一片精神。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天禄识馀》:“教”、“学”,古文通用。唐人“玉人”云云,乃学吹箫也。唐诗中“教”字皆乎用,无去声字;且“学吹箫”煞有风致,“教吹箫”有何意味耶?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结之》

下一篇:唐·徐铉《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