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ūn
shè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sān
shù
zhì
sāng
chūn
wèi
dào
chuáng
qián
xiāo
àn
shuò
guī
chù
wàn
zhǐ
hóu
jiā
zhī

译文

三株幼桑树还未迎来春天,吃奶的女孩中午饿得哇哇叫。受尽了百般析磨将会哪里去,做王侯家的奴仆自己不知晓。

逐句剖析

"三树稚桑春未到":三株幼桑树还未迎来春天,

# 春未到:春天还没有来。到,一作劘。,稚桑:幼小的桑树。,三树:一作“数树”。

"扶床乳女午啼饥":吃奶的女孩中午饿得哇哇叫。

# 扶床乳女:刚能扶床走路尚在吃奶的小女孩。乳女:一作“儿女”。

"潜销暗铄归何处":受尽了百般析磨将会哪里去,

# 归何处:归宿在哪里?,潜销暗铄:忍受折磨和煎熬(生活下去)。潜、暗,不显露。销、铄,熔化金属。

"万指侯家自不知":做王侯家的奴仆自己不知晓。

# 万指侯家:指拥有众多奴婢的官僚家,古代用手指的多少来计算奴隶,十指为一人,万指为千人。万指,一作“万户”。指,一作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村舍》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借一个农家小女孩的遭遇,反映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整首诗风格苍凉,情感充满悲哀与无奈,短短四句读来十分沉痛,鲜明地体现出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描绘了农家仅有三棵小桑树、幼儿午间啼饥的贫苦景象,诗人由此联想到幼女长大后可能沦为权贵家奴仆的命运,体现了对贫苦之人一生悲惨命运的揭示,表达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将农家财物在贫困中逐渐耗尽的艰难处境,与“万指侯家”对底层苦难的漠视与富足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揭露了权贵对民生的忽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隐愤。

3. 分段赏析

“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一句,既勾勒出农家的环境景象,又点明了时令特征。古代农家常于宅旁种植桑树与梓树,而此户门前仅有三株幼小桑树,足见其家境贫寒。时值青黄不接之际,本应尚有存粮的农家,却呈现出“乳女午啼饥”的凄惨画面一尚在襁褓、刚能扶床的幼儿于午间饥饿啼哭,成人的困苦处境可想而知。冬日已如此艰难,不难想见春日农忙时节,其生计将更陷窘境。“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面对此景,联想到这幼女的未来。在水深火热中成长的幼女,“归何处”的疑问背后,是对其终将沦为权贵之家奴役的无奈预判。诗句对农家幼女的深切怜惜,实则蕴含着对广大农民群体的悲悯情怀。诗中“万指侯家”的描写,以权贵家族奴仆成群、生活优渥的景象,与农家的饥寒交迫形成鲜明对比,恰如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写照,深刻揭示了晚唐时期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浅白清新,借助丰富联想传递深意。“三树稚桑”与“乳女午啼饥”如实勾勒出农家的贫苦,几棵小桑树、饥饿啼哭的幼儿,尽显生活艰难。诗人由幼儿当下的饥饿,联想到她长大后的命运:恐怕只能沦为权贵家的奴仆,一生困苦。这种从眼前到未来的联想,深刻揭示了贫苦者的命运,让主题更厚重。诗中用平常景象塑造形象,却有新颖思考,引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

下一篇:唐·杜牧《咏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