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cóng

朝代:唐作者:李显浏览量:1
sān
yáng
běn
shì
biāo
líng
èr
shì
yóu
lái
shàn
míng
xiá
xiá
jǐn
qiān
bān
zhuàng
yún
fēng
yún
xiù
bǎi
chóng
shēng
shuǐ
xuàn
zhū
guāng
quán
yán
xuán
shí
jìng
yàn
shān
jīng
yǒng
yuàn
qián
kūn
ruì
suàn
cháng
xià
shǔ
huān
qíng

译文

阳春三月本是天地灵秀的象征,嵩山双峰(太室、少室)自古独享盛名。宴席间霞光如锦缎般绚烂多姿,云雾缭绕的山峦层叠重生。泉水折射珠光仿佛遇见鲛人,岩石上的石镜让山间精怪都感到畏惧。唯愿天地永恒契合帝王的长寿之算,让我能长久侍奉在您膝下共享天伦之乐。

逐句剖析

"三阳本是标灵纪":阳春三月本是天地灵秀的象征,

"二室由来独擅名":嵩山双峰(太室、少室)自古独享盛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宴席间霞光如锦缎般绚烂多姿,

"云峰云岫百重生":云雾缭绕的山峦层叠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泉水折射珠光仿佛遇见鲛人,

"岩悬石镜厌山精":岩石上的石镜让山间精怪都感到畏惧。

"永愿乾坤符睿算":唯愿天地永恒契合帝王的长寿之算,

"长居膝下属欢情":让我能长久侍奉在您膝下共享天伦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淙(太子时作)》是唐中宗李显在太子时期创作的七言律诗,为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初石淙山宫廷诗会的应制之作。首联点明时值正月、地点为嵩山太室与少室二峰,凸显其灵秀与声名;颔联以霞光云霭喻山石斑斓、峰峦叠嶂,展现自然瑰丽;颈联融入神话意象,“泉客”指泣珠鲛人,“山精”为山中精怪,通过珠光水影与崖石如镜的奇幻描写,暗喻宫廷环境的复杂;尾联表面表达对母亲武则天长寿的祝愿及依恋膝下的亲情,实则隐晦流露李显两度被废后重立太子的谨慎与不安,暗含政治依附心态。这首诗不仅生动展现了石淙山水之美,更巧妙地将对自然奇观的描绘、对武则天的政治颂扬以及作为人子的亲情结合在一起,反映了李显特殊的身份和心境。这首诗当时被刻在石淙河边的崖壁上,如今在河南登封还能看到石刻遗迹,成为了那次历史性诗会的重要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四位皇帝

李显(656~710),即唐中宗。唐朝皇帝。又名李哲,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母亲武则天。始封周王,永隆元年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皇帝,改元嗣圣。嗣圣元年,即位仅一个月有余,就被其母废为庐陵王。圣历元年,被迎回洛阳,复立为太子。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并恢复唐国号。后被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谥孝和皇帝。李显喜好文学,其作品多为阿谀奉承之作,重视形式,崇尚技巧。有诗作《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首句以“三阳”(冬至后阳气渐生,象征春始)呼应武则天改元“万岁登封”的政治背景,暗含对皇权天命的颂扬;次句点明嵩山“二室”(太室、少室)的地理地位,强调其作为中岳的灵秀与尊贵。通过“灵纪”“独擅名”等词,将自然景观与帝王功业结合,既写实又带有政治隐喻,符合应制诗“颂圣”的基调。​​颔联:“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前句以“霞衣霞锦”极写侍从服饰的华美,暗喻宫廷宴饮的奢华;后句以“云峰云岫”描绘嵩山云雾缭绕的奇峰异石,展现自然景观的壮丽。双“霞”对双“云”,通过叠字强化视觉意象,铺陈宴饮场面的富丽堂皇与山水之灵秀,体现唐代宫廷诗“铺扬景物”的特点。​​颈联:“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前句以“珠光”形容水流折射的粼粼波光,融入“泉客”(鲛人)泣珠的传说;后句写岩间如镜的山石镇压“山精”,化用庾信“厌山精而照镜”的典故。借神话意象渲染石淙山水的神秘色彩,既突出自然奇观,又暗含对武则天“镇压邪祟、护佑江山”的颂扬,符合应制诗的祥瑞主题。​​尾联:“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直接表达对武则天的祝愿:愿其统治如天地永恒(“乾坤符睿算”),自己则永居膝下尽孝(“属欢情”)。以“永愿”“长居”强化忠诚表象,但结合李显后来被废黜的经历(武则天晚年改立李旦为帝),此联暗含政治妥协的无奈,与表面颂扬形成反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显《登骊山高顶寓目》

下一篇:唐·李显《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