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yàn
yǒng
shí
liú

朝代:唐作者:孔绍安浏览量:2
tíng
zhōng
shù
gēn
zhú
hàn
chén
zhǐ
wèi
lái
shí
wǎn
huā
kāi
chūn

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无法在春天里绽放。

逐句剖析

"可惜庭中树":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移根逐汉臣":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 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逐:跟随。,移根:移植。

"只为来时晚":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较晚,

# 为:由于。

"花开不及春":所以无法在春天里绽放。

# 不及:赶不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侍宴咏石榴》是唐代诗人孔绍安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石榴为吟咏对象,通过“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想象石榴因传入中原较晚,故而错过春日绽放,实则以石榴自喻,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前两句点明石榴来历,后两句道出开花时令,表面说石榴,实则暗含自身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赏识的无奈,同时又展现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情感复杂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孔绍安与夏侯端早年同为隋朝御史,隋末天下动荡,二人先后归唐。一次唐高祖李渊设宴,席间命孔绍安以“石榴”为题赋诗。彼时,昔日同僚夏侯端也在宴中,孔绍安触景生情,借“移根逐汉臣”暗喻自己辗转归唐的经历。以石榴自比,发出“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的慨叹,既委婉道出自己未及时崭露头角的遗憾,也暗含对自身才华的期许,借物抒怀,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侍宴咏石榴》是唐代诗人孔绍安的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应诏诗。诗中借咏石榴,实则托物言志,以石榴自喻,“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既抒发了人才未得重用的遗憾与怀才不遇的怅惘,暗含对唐高祖未能及时赏识自己的微妙不满,又展现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情感复杂深沉,寄意深远。

2. 写作手法

引用:引用晋代张华《博物志》中“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的记载,为孔绍安诗中“移根逐汉臣”提供历史依据,让读者更易理解诗歌用典,也使对诗歌的分析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两句点明诗中主角石榴树及其来历。“可惜”二字奠定惋惜基调,既惋惜石榴错过春日花期,也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慨叹。“移根逐汉臣”化用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石榴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原的典故,以“汉臣”指代如张骞般的使者,形象地写出石榴传入中原的过程,看似在陈述石榴来历,实则借“移根”暗喻自己改仕新朝,为后文抒发情感埋下伏笔。“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看似解释石榴花期,实则以石榴自比,既委婉道出因归唐时机不佳而未获重用的遗憾,暗含对李渊用人安排的不满,又以“花开”自喻才华,展现出自信与不甘。此句精妙绝伦,将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感慨凝练其中,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让后人得以窥见诗人复杂而深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绍安大业末为监察御史,高祖为隋讨贼河东,诏绍安监高祖之军,深见接遇。高祖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高祖见之甚悦,拜内史舍人。……时,夏侯端亦尝为御史监高祖军,先绍安归朝,授秘书监。绍安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曰:“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时人称之。

晋《旧唐书·文苑传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长相思(其二)》

下一篇:唐·韩愈《送石处士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