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与野情惬":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 惬:心满意足。,野情:喜爱山野之情。,适:恰好。
"千山高复低":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
"好峰随处改":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
#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径独行迷":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 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
# 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林空鹿饮溪":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在何许":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
# 何许:何处,哪里。
"云外一声鸡":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云外:形容遥远。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在深秋林空之时于鲁山中旅行所见的种种景象,借山中“千山高复低”“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等景色,表达了诗人的“野情”以及为大自然所陶醉的愉悦心情。
2. 写作手法
倒装:“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应为“千山高复低,适与野情惬”,倒装后既突出爱山情趣,又使诗句跌宕有致。互文:“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并非霜落时熊才升树、林空时鹿才饮溪,而是相互补充说明,在霜落林空的环境下,熊升树、鹿饮溪的景象都能见到。动静结合:“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等为静景描写,展现山的形态、路径等;“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为动景描写,熊升树、鹿饮溪的动态与静景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又宁静优美的山景图。
3. 分段赏析
《鲁山山行》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采用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应为“千山高复低,适与野情惬”,这种倒装既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又使诗句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千山高复低”从视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鲁山连绵起伏的形态,展现出山势的错落有致;“适与野情惬”则直抒胸臆,一个“惬”字精准地传达出诗人因契合自身野趣而心满意足的情感。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好峰”体现了诗人对山峰的赞美,“随处改”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山行过程中,随着脚步移动,眼前的山峰不断变换姿态,从形象上突出了山景的丰富多样;“幽径独行迷”中,“幽径”点明路径的幽深,“独行”突出诗人的独自探索,“迷”字用得极为精妙,不仅体现出山路的曲折难辨,更以小见大,侧面烘托出鲁山“千山高复低”的宏大复杂境界,传达出诗人沉醉于野景的浓厚兴致。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运用互文手法,并非仅霜落时熊升树、林空时鹿饮溪,而是相互补充说明在霜落林空的环境下,熊升树、鹿饮溪的景象皆有。“霜落”点明深秋时节,“林空”营造出空旷寂静的氛围,熊升树、鹿饮溪的动态画面,为静谧的山林增添了生机与野趣,同时饱含着诗人的“野情”,展现出诗人眼中闲适、自然的野景。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运用设问手法,前句“人家在何许”发出疑问,写出诗人在山中四处探寻人家而不得的状态,后句“云外一声鸡”以远处传来的鸡鸣作答,使画面陡然一转,在读者心中引发联想,仿佛能看到诗人听到鸡鸣时的惊喜神情,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望云闻鸡时的神态与寻到人家的喜悦心情,给全诗留下悠长的余味。
4. 作品点评
《鲁山山行》在梅尧臣诗作中别具一格。其价值体现在生动呈现了鲁山深秋时节的独特景致,以质朴语言勾勒出自然野趣,为后人了解北宋时期的山林风貌提供了生动文本。写作特色鲜明,语言朴素平实,却能精准描绘出如“千山高复低”“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等鲜活画面,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全诗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倒装突出情感,颔联以小见大展现山景,颈联互文呈现野趣,尾联设问增添余味,将山行的所见所感有序铺陈。虽无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但整首诗浑然一体,以丰富意象构建出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动静结合间尽显山林幽静与诗人的闲适自得。在文学史上,此诗展现出梅尧臣对山水田园题材的独特把握,打破格律诗常规束缚,新颖自然地描绘出山野之美。
# 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东溪》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春阴》云:“鸠鸣桑叶吐,村暗杏花残。”《杜鹃》云:“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
# 王介甫最工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 此亦未辨其为宋诗,却知是梅。
冯舒《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 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 落句妙,觉全首便不寂寞。
陆庠斋《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 三、四句是名句。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
上一篇:宋·杜耒《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