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越千万山":楚越大地千万重山峦,
"雄奇此山兼":这座山同时兼具雄伟和奇特的特点。
"盘根虽巨壮":它的根基虽如巨龙盘卧般壮伟,
"其末乃修纤":峰顶却如丝缕般纤细峻峭入云。
"去县尚百里":离县城尚有百里之遥,
"侧身勇前瞻":我已侧身远眺,心怀向往之情。
"萧条烟岚上":烟岚之上山色萧条淡远,
"缥缈浮青尖":青尖似在缥缈云雾中浮沉。
"徐行稍复逼":船行渐缓,山影慢慢逼近,
"所瞩亦已深":所见之景也愈发纷繁迷人。
"精神去亹亹":山峦的神韵愈发清晰流动,
"气象来渐渐":雄浑气象正层层向舟中涌进。
"卸席取近岸":我们移席靠近江岸,
"移船傍苍蒹":将船停靠在苍苍芦苇之滨。
"窥观坐穷晡":静坐观赏直到黄昏,
"未觉晷刻淹":却未察觉时光在指缝间暗沉。
"江空万物息":江面空阔,万物暂息,
"四面波澜恬":四面波澜宁静如镜。
"峨然九女鬟":九座山峰宛如女子鬟髻峨峨,
"争山一镜奁":争相倒映在如奁的江面之中。
"卧送秋月没":仰卧舟中目送秋月沉落,
"起看朝阳暹":起身又见朝阳初升、曙光微明。
"游氛荡无余":江上雾气散尽,纤毫毕现,
"琐细得尽觇":连最细微之处都清晰可聆。
"陵空翠纛直":凌空的翠峰如直立的羽旗,
"照影寒鋩銛":水中倒影似寒锋闪烁冷冽晶明。
"冢木立绀发":山陵树木如青丝直立,
"崖林张紫髯":崖壁林莽若紫髯张扬纵横。
"变态生倏忽":万千姿态在瞬间变幻无穷,
"虽神讵能占":纵是神灵也难测其玄机隐情。
"当留老吾身":真愿在此终老身心,
"少驻谁云餍":短暂停留又怎会感到足称。
"惜哉秦汉君":可惜那秦汉的君主啊,
"黄屋上衡灊":曾乘黄屋车驾登临衡山灊岭。
"等之事嬉游":他们的巡游不过是嬉乐之举,
"舍此何其廉":舍弃此山的灵秀是何等愚冥。
"我疑二后荒":我怀疑是秦汉君主荒淫无道,
"神物久已厌":神物早已对其心生厌憎,
"埋藏在云雾":才将山色埋藏在云雾深处,
"不欲登昏憸":不愿被昏庸小人的目光轻凌。
"又疑避褒封":又或许是为避开无意义的褒封,
"蔽匿以为谦":以隐匿姿态彰显谦逊之性。
"或是古史书":也可能是古老史书,
"脱落简与签":书简册脱落。
"当时备巡游":当年巡游记载已难觅踪影。
"今不在缃缣":当年巡游记载已难觅踪影。
"终南秦之望":想那终南山为秦地镇望,
"泰山鲁所詹":泰山亦受鲁人仰敬,
"天王与秩祭":天子按礼制对其祭祀,
"俎豆罗醯盐":祭品中罗列着俎豆醯盐诸般仪程。
"苟能泽下民":若神灵真能泽被百姓,
"维此远亦沾":即便远在天边也应普降恩情。
"方今东南旱":如今东南大地正遭旱灾,
"土脉燥不黏":土地燥裂,土脉难粘如冰。
"尚无肤寸功":九华若连小雨也不能普降,
"岂免窃食嫌":又怎能免去 “窃食” 的质疑之声。
"神莽吾难知":神灵的奥秘我难以尽知,
"士病吾能砭":士人的弊病却可针砭分明。
"文章巧傅会":他们擅长以文章牵强附会,
"智术工飞箝":智术权谋如飞钳般阴鸷机警。
"荐宝互珪璧":互相举荐时比圭璧还要珍贵,
"论材自楩柟":论及才具便自比楩楠高挺。
"苟以饰妇妾":实则不过是粉饰权贵的 “妇妾”,
"谬云活苍黔":却谎称要拯救天下苍生。
"岂如幽人乐":却谎称要拯救天下苍生。
"兹山谢闾阎":哪比得上幽居隐士的乐趣,远离尘嚣,与这青山相守为朋。
"穴石作户牖":凿石为窗,听山风穿户,
"垂泉尚门帘":垂泉作帘,看云影飘庭。
"寻奇出後径":从后径探寻奇绝之景,
"览胜倚前檐":倚前檐饱览万壑千峰。
"超然往不返":超然物外,一去不返,
"举世徒呫呫":任举世之人喋喋相争。
"高兴寄日月":将高远情志寄予日月,
"千秋伴乌蟾":千秋万代与乌蟾相伴同行。
"遐追商洛翁":远可追慕商山四皓的风骨,
"秦火不能炎":秦火焚不尽他们的高洁之名。
"近慕楚穆生":近可羡慕楚地穆生的明智,
"竟脱楚人钳":最终挣脱了权贵的控制与欺凌。
"吾意窃所尚":我内心所崇尚的正是如此,
"人谋谅难佥":可惜世人的谋划难以与我相应。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以地理范围之广凸显九华山集雄奇于一身的独特性,呼应后文对其形态的具体刻画。“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通过根系粗壮与枝梢纤细的对比,既展现山势整体雄浑又暗含细节精微的观察视角。“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以空间距离与身体姿态的矛盾,暗示诗人主动突破观景局限的迫切心理。“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通过烟雾与山尖的虚实对照,构建出朦胧而富有层次的山体轮廓。“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添”以行进过程串联视觉变化,体现观察角度由远及近的动态转换。“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用拟人化手法将山势的渐进式展现转化为具象的精神气质流动。“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通过具体动作描写,强化诗人主动贴近自然以获取最佳观景位置的实践过程。“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以时间流逝的无意识感知,侧面烘托观景投入程度与山景的持续吸引力。“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通过环境静谧与山体存在的反差,突显九华山在天地间的独立姿态。“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以女子发髻比拟山峰形态,将静态山景转化为动态的审美想象。“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通过昼夜交替的时间维度,展现山体在不同光线下的形态变幻。“游氛荡无馀,琐细得尽觇”以视觉净化过程隐喻心灵对自然本质的纯粹把握。“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铓铦”运用色彩与质感的并置,强化山体在阳光下的立体轮廓与冷峻质感。“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通过植物拟人化描写,赋予山林以生命体征与奇幻色彩。“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以自然变化之迅捷反衬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通过留恋情绪的表达,暗示自然审美体验对生命意识的触动。“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借古讽今,批评帝王将自然景观工具化的价值取向。“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以反问句式解构帝王巡游的正当性,强调自然本身的纯粹价值。“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通过历史疑云的设置,深化对自然与权力关系的哲学思考。“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以拟人化山灵的避世选择,暗喻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延续前句思路,构建山体人格化的道德选择。“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将自然现象与历史文献缺失相关联,拓展诗意阐释空间。“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通过对比五岳地位,反思九华山未被充分重视的文化原因。“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以祭祀仪轨的铺陈,揭示礼制化自然崇拜的世俗本质。“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强调民生福祉与自然价值的内在关联,体现儒家济世情怀。“方今东南旱,土脉燥不黏”由自然现象转入现实关怀,展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以自省口吻消解前文宏论,体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神莽吾难知,士病吾能砭”区分神怪与人事,明确批判现实弊病的立场。“文章巧傅会,智术工飞钳”直指文人群体的虚伪文风与权谋手段。“荐宝互圭璧,论材自楩楠”以珍宝良材为喻,讽刺人才选拔中的形式主义。“苟以饰妇妾,谬云活苍黔”揭露粉饰太平的虚伪政治话语。“岂如幽人乐,兹山谢闾阎”通过隐逸理想与世俗生活的对比,确立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具体化隐逸生活的物质细节,增强画面真实感。“寻奇出后径,览胜倚前檐”以行动描写展现探索自然的主动姿态。“超然往不返,举世徒呫呫”以决绝语气强化精神超越的不可逆性。“高兴寄日月,千秋伴乌蟾”将个人情怀升华为永恒的自然崇拜,完成物我交融的境界转换。
上一篇:宋·王安石《句(其八)》
下一篇:宋·王安石《泊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