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ěn
yá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jiā
dāng
shàng
yán
fēng
chì
guī
shí
jiǔ
yuè
qióng
zhāo
téng
shuāng
luò
hòu
guò
huī
lǐng
yuè
míng
zhōng
shān
chuān
dào
liáng
duō
fēng
yáo
yán
wèi
tōng
wéi
yǒu
jūn
rén
gòng
ài
liú
chuán
míng
mǎn
jiāng
dōng

译文

离家的时候还是炎热的夏天刮着热风,驱马归来时已经是九月末。早晨渡过藤溪的时候寒霜已经落下,夜晚经过麾岭时在明月的照耀之中。一路上山川道路有很多险阻,不同地方的风俗语言很难沟通。只有沈鄱阳你是大家都喜爱的人,你的美好名誉在江东一带到处流传。

逐句剖析

"离家当日尚炎风":离家的时候还是炎热的夏天刮着热风,

"叱驭归时九月穷":驱马归来时已经是九月末。

"朝渡藤溪霜落後":早晨渡过藤溪的时候寒霜已经落下,

"夜过麾岭月明中":夜晚经过麾岭时在明月的照耀之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一路上山川道路有很多险阻,

"风俗谣言苦未通":不同地方的风俗语言很难沟通。

"唯有鄱君人共爱":只有沈鄱阳你是大家都喜爱的人,

# 鄱:原作番,据张本改。

"流传名誉满江东":你的美好名誉在江东一带到处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沈鄱阳》是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通过描写自己的行旅经历,表达了对友人沈鄱阳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路途上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友人的欣赏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巧妙地将旅途的景色与自身情感相融合。如颔联中霜落、月明的景色描写,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在旅途中复杂的心境。颈联的山川险阻与风俗不通,既是客观的旅途困境描述,又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而尾联对友人的赞美,在前面旅途艰辛的铺垫下,更显得情真意切,使整首诗情景浑然一体。对比:开篇的时间对比,炎风夏日与九月穷秋,突出行程之久;旅途的艰难与友人的美好声誉形成鲜明对比,以自身的困苦衬托出友人的受人爱戴,使友人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也强化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时间为线索,形成鲜明对比。离家时,夏日的炎风炽热,而归来时已至九月末梢,秋意渐浓。“炎风”与“九月穷”不仅点明季节变化,更暗示了诗人离家之久,行程之漫长。这种时间上的跨度,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历经沧桑的情感基调,勾起读者对诗人旅途中种种遭遇的好奇。颔联诗人笔触一转,描绘出旅途中的具体场景。清晨,在寒霜初降之后渡过藤溪,霜落的清冷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萧瑟;夜晚,于明月高悬之际翻过麾岭,月光洒下,营造出静谧而朦胧的氛围。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朝”与“夜”相对,“渡”与“过”相应,“藤溪”对“麾岭”,“霜落”对“月明”,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夜行图,展现出诗人在艰苦旅途中捕捉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力。颈联直白地倾诉了旅途的艰难。山川纵横,道路崎岖,处处充满阻碍,每一步前行都显得异常艰难。同时,不同地域的风俗各异,语言也难以沟通,这不仅增加了旅途的不便,更让诗人在异乡产生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诗人通过这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古代行旅之人常面临的困境,引发读者对其艰难处境的同情与共鸣。尾联在历经旅途的种种波折后,诗人笔锋陡然一转,将焦点转向友人沈鄱阳。在这艰难的行旅中,友人的美好形象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诗人的心灵。“唯有”二字强调了沈鄱阳的独特,他深受众人喜爱,美名传遍江东。诗人对友人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这份真挚的情感不仅是对友人品德的高度认可,更是诗人在孤独旅途中的精神慰藉,凸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读汉书》

下一篇:宋·王安石《即事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