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名公字偶相同":我的名字和谢安公的字偶然相同,
# 偶相同:王安石的名与谢安的字相同,所以说“偶然同”。偶然:意想不到的。,我名公字:谢安,字“安石”。
"我屋公墩在眼中":我的屋舍与您的谢安墩都在眼前。
# 我屋公墩:从王安石的屋子能看到谢公墩,所以说“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您离去了,我来到这里,这土墩理当属于我,
"不应墩姓尚随公":不应该还让它的名字随您姓谢。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首句“我名公字偶相同”,点明诗人王安石与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姓名字号的巧合,以“偶相同”轻巧带过,既点出关联又暗含戏谑。次句“我屋公墩在眼中”,描绘诗人隐居半山园时,谢公墩近在眼前的实景,以“我屋”与“公墩”并置,拉近古今距离。第三句“公去我来墩属我”,运用对比手法:“公去”与“我来”形成时间更替的变换,“墩属我”则以孩童争物般的口吻,幽默宣称对古迹的“占有”,凸显诗人率真性情。末句“不应墩姓尚随公”,借“墩姓”的拟人化表达,以“不应”二字故作较真之态,表面质疑古迹仍冠谢公之名,实则暗含对谢安功业的敬仰及自我解嘲。
上一篇:宋·王安石《三品石》
下一篇:宋·王安石《雪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