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何计亦何思":往昔之人在筹思亭中思索着怎样的计策,怀有怎样的思虑呢?
"许国忧民适此时":大概是在这当下,一心只为报效国家、忧虑百姓吧。
"寓兴中园为远趣":在园中的筹思亭寄托兴致,以此获得深远的意趣,
# 园:张本作“原”。
"托名华榜有新诗":人们凭借筹思亭之名,在华美的匾额下题写新的诗篇。
"数株碧柳苍苔地":几株碧绿的柳树生长在布满苍苔的土地上,
"一丈红蕖渌水池":一丈高的红莲在清澈的水池中绽放。
"坐听楚谣知岁美":闲坐在这里,听着楚地歌谣,便知道这一年年景美好,
"想衔杯酒问花期":不禁想着端起酒杯,询问花朵何时开放。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设问:首联“昔人何计亦何思,许国忧民适此时”,诗人以设问起笔,自问自答,直接点明古人在筹思亭中筹谋的是报效国家、忧虑百姓之事。这种手法开门见山,迅速奠定全诗许国忧民的情感基调,将诗人深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直白地展现给读者,引发共鸣。乐景衬哀情:颈联“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渌水池”描绘了筹思亭周边的景色,碧柳、苍苔、红蕖、渌水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然而,诗人的心境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此处以美好、充满生机的园景为乐景,反衬出诗人内心因社会潜在问题而产生的哀伤,强化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隐忧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深沉。虚实结合:尾联“坐听楚谣知岁美,想衔杯酒问花期”中,“坐听楚谣知岁美”是实写,诗人通过亲耳聆听楚地歌谣,切实感知到年景美好,展现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想衔杯酒问花期”则为虚写,由现实中的美好年景引发想象,想象自己举杯欢庆、询问花期的场景。虚实相生,借对自然花期的询问,含蓄表达对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殷切期盼,拓宽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层次。
2. 分段赏析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开篇发问,探寻昔日在此亭之人的所思所想,随后给出答案,指出他们心系国家与百姓。此联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凸显出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表明诗人虽身处亭中,却时刻将国家与民众的命运放在心间,思考着如何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祉。颔联从精神追求层面着笔,描述人们在园中的筹思亭寄托兴致,借亭之名题写新诗。“寓兴中园”体现出诗人在园中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游玩,更是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在亭中的思索,来获取超越世俗的“远趣”,这远趣或许包含着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思考、对民生问题解决途径的探寻等。“托名华榜有新诗”,题写新诗则是将内心的思考与感悟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进一步展现出诗人以及同他一样的仁人志士们积极向上、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颈联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园景。“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渌水池”,碧柳依依,扎根于苍苔之地,给人一种古朴、宁静之感;红莲亭亭玉立,在清澈的水池中绽放,红绿相映,色彩鲜艳。这一联看似纯粹写景,实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绘园中美好的景色,与诗人心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形成对比,暗示出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也表达出诗人希望国家能如同这园景一般,充满生机与美好。尾联则从听觉与想象的角度入手,诗人闲坐亭中,听闻楚地歌谣,从中感知到年景美好。这一描写一方面展现出诗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通过歌谣了解百姓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想衔杯酒问花期”则由现实转入想象,在年景美好的情境下,诗人想要举杯欢庆,询问花期,看似是对自然节令的关注,实则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迎来繁荣昌盛的“花期”,如同花朵按时绽放一般。
上一篇:宋·王安石《送苏屯田广西转运》
下一篇:宋·王安石《江宁夹口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