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liá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liú
hóu
měi
hǎo
rén
shì
xiàng
hán
hán
qín
qīng
jiā
wèi
zhǔ
zhuàng
shì
làng
shā
zhōng
qín
tuō
shēn
xià
shì
zhī
guó
suǒ
néng
wéi
shū
juàn
tiān
zhī
chéng
huáng
shí
fēi
shī
líng
jiě
ān
liáo
chū
kǒu
xiàng
yīng
ér
cóng
lái
hào
zhāo
wèi
shāng
shān
zhī
luò
yáng
jiǎ
cái
néng
rǎo
rǎo
kōng
lìng
jiàng
guàn

译文

留侯张良容貌美好,宛如妇人一般,家族五代都在韩国为相,然而韩国最终被秦国所灭。他不惜散尽家财,为了韩国君主,召集了许多壮士,在博浪沙中奋力出击秦始皇。他在下邳巧妙脱身,世间无人知晓他的踪迹,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又能把他怎么样呢。那一卷珍贵的《素书》是上天赐予他的,谷城的黄石公其实并非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其奇才异智为天赋)。在固陵之战时,他从容不迫地随口说出计策,就能把项羽捕捉得如同抓取婴儿一般轻而易举。那商山四皓,从前汉高祖屡次征召都没能请得动他们,却因为我的计策(张良之计),立刻就放弃了在商山隐居采芝的生活。洛阳的贾谊才能实在浅薄,在仕途上忙忙碌碌,最终只是白白地让周勃(绛侯)和灌婴这些人对他产生猜忌。

逐句剖析

"留侯美好如妇人":留侯张良容貌美好,宛如妇人一般,

"五世相韩韩入秦":家族五代都在韩国为相,然而韩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 韩入秦:韩国为秦并吞。

"倾家为主合壮士":他不惜散尽家财,为了韩国君主,召集了许多壮士,

"博浪沙中击秦帝":在博浪沙中奋力出击秦始皇。

# 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境。

"脱身下邳世不知":他在下邳巧妙脱身,世间无人知晓他的踪迹,

# 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举国大索何能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 索:求讨,寻找。,国:张本作世。

"素书一卷天与之":那一卷珍贵的《素书》是上天赐予他的,

"谷城黄石非吾师":谷城的黄石公其实并非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其奇才异智为天赋)。

# 非吾师:是说张良深兵书非传自黄石,其奇才异智为天赋。,黄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

"固陵解鞍聊出口":在固陵之战时,他从容不迫地随口说出计策,

# 解鞍聊出口:形容张良从容不迫而出奇制胜。,固陵:在今河南太康南。

"捕取项羽如婴儿":就能把项羽捕捉得如同抓取婴儿一般轻而易举。

"从来四皓招不得":那商山四皓,从前汉高祖屡次征召都没能请得动他们,

"为我立弃商山芝":却因为我的计策(张良之计),立刻就放弃了在商山隐居采芝的生活。

"洛阳贾谊才能薄":洛阳的贾谊才能实在浅薄,

"扰扰空令绛灌疑":在仕途上忙忙碌碌,最终只是白白地让周勃(绛侯)和灌婴这些人对他产生猜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张良》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上颇具独特风格,其咏史诗作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一生才高志远,自视甚高,对同时代的人往往持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即使面对古人,也常常提出批评与质疑。在众多古人之中,张良是极少数能赢得王安石高度赞扬的人物之一。在这首诗里,王安石对张良的才智、谋略以及功绩等方面可谓是赞扬备至。而在这满溢的赞誉背后,未尝不是王安石在借对张良的推崇,含蓄地展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心境,映射出他对自身才华与抱负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运用了黄石公授书张良的典故,传说张良在圯上遇黄石公,得授《素书》,后助刘邦成就大业。诗人借这个典故,既表现了张良获得奇书、得到神助的传奇经历,也暗示了张良的智慧和才能并非仅仅来自于自身,还有上天的赐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夸张:“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张良在固陵之战中,仅仅是出谋划策,就使得刘邦能够轻易地击败项羽,将项羽的失败形容得如同捕捉婴儿一样容易,突出了张良谋略的高超和对楚汉战争局势的巨大影响力,强调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欲扬先抑:“留侯美好如妇人”,虽是出于《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所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然王安石特举出此点以为起调,分明是要与后面所说的张良之奇功构成对照。“五世相韩韩入秦”句更明显地带有反衬的意味。

2. 分段赏析

王安石留存诸多咏史佳作,这些诗篇情文并茂,新意迭出。他常能跳出传统观念的桎梏,以独特视角大胆评价古人,道出前人未曾言及的观点。这类作品犹如一篇篇深刻的史论,与他散文中诸如《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等读史篇章异曲同工,堪称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典范。《张良》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诗的开篇,王安石运用欲扬先抑之法。“留侯美好如妇人”一句,虽源自《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所云“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但王安石特意以此起调,显然是要与后文张良建立的奇功形成鲜明对照。“五世相韩韩入秦”则更显反衬之意。张良祖父辅佐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亲侍奉釐王、悼惠王,故而称“五世相韩”。然而“韩入秦”三字,将韩国被秦吞并,张良失去贵族公子地位,以及其中蕴含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感皆囊括其中,顺势引出后续博浪椎击秦王的描述。史书记载,秦灭韩时,张良年纪尚小,但其弟死不葬,一心为韩报仇,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后来东见沧海君,觅得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设伏,以椎击秦始皇,却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天下大肆搜捕。于是张良隐姓埋名,逃亡至下邳。“倾家”四句生动描绘了张良这段经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饱含强烈情感。此处不仅高度赞扬了张良对韩国的忠诚,还凸显出即便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面对张良也无可奈何,借此彰显了张良的勇敢与机智。“素书”两句讲述张良在圯上遇黄石公之事。这段故事在史书中记载得极为精彩。《史记・留侯世家》提到,张良在圯上遇见一位老翁,老翁让张良为他拾取掉落的鞋子,张良恭敬地长跪进呈。随后老翁与张良相约五日后相见,张良按时前往,老翁却已先到,斥责张良后离去,又再次相约五日后相见,如此反复。到第三次,老翁授予张良一卷《太公兵法》,并说:“读此则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这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也引发了后人的质疑,司马迁在《留侯世家》结尾就曾表示:“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王安石在此则完全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张良精通兵书乃天赋神授,并非得自黄石公传授。言外之意,强调张良的奇才异智源于自身天赋,而非依赖黄石公的指点,这正是王安石论史的独到之处。“固陵”两句叙述张良在楚汉之争中立下的奇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追击项羽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南,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共同攻打楚军,然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未按时到达,楚军反击汉军,刘邦退守固陵,形势危急。此时刘邦采用张良之计,许诺给韩信、彭越封地,二人遂出兵,大败楚军。“解鞍聊出口”生动展现张良从容不迫、出奇制胜的姿态;“捕取项羽如婴儿”运用夸张手法,将叱咤风云的项羽比作婴儿,充分体现诗人对张良的极度推崇。“从来”两句转入汉朝统一后,张良展现出的非凡才智。汉高祖晚年欲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极为惊恐,向张良求教。张良让太子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商山四皓指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汉高祖曾征召他们却遭拒绝。一日,四皓侍奉太子拜见汉高祖,高祖见状称“羽翼成矣”,于是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这两句诗所咏即此事。据史书记载,四皓出山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而王安石说“为我立弃商山芝”,显然是为突出张良作用而进行的想象之语。至此,张良一生的主要功业在诗中已基本呈现。但结句笔锋一转,提及贾谊之事。洛阳人贾谊深受汉文帝赏识,担任太中大夫,多次上疏陈述政事、针砭时弊。汉文帝欲让贾谊担任公卿之位,却遭到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的忌恨与诋毁,最终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调任梁怀王太傅,年仅三十三岁便去世。历代史家大多认为贾谊年少才高,然而王安石却称他“才能薄”,显然是以此作为反衬,突出张良的才智绝伦。深入剖析其中含义,这并非随意之语。张良功成名就后,放弃尘世富贵,学道求仙,欲追随赤松子云游。正是这种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使他成为汉高祖功臣中少数未受猜忌且得以善终的人。从这一点来看,他比只知进取不知隐退的贾谊高明许多。王安石另有《贾生》一诗,也曾指出贾谊缺乏超脱出世的旷达胸怀。由此可知,这两句诗虽写贾谊,实则始终围绕张良展开,从张良的功成写到身退,使全诗意境完整、气韵贯通。

3. 作品点评

优秀的咏史作品,需具备高度概括史实以及精准捕捉典型事件的能力。王安石的相关诗作,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他以极为凝练的笔触,呈现了张良不同人生阶段的关键活动。在秦末风云变幻以及楚汉逐鹿中原的历史进程中,张良谋略超群,屡立奇功。但在这首诗里,王安石仅着重选取了固陵建议分封韩信、彭越这一事件。要知道,此役意义非凡,它直接促成了垓下之战的爆发,为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筑牢根基。再如描写招致商山四皓一事,王安石省略诸多细枝末节,仅仅聚焦于四皓起初拒绝征召,后因张良之计才欣然出山这一关键情节,精准抓住核心,凸显出张良的关键作用。咏史诗作常常融入诗人自身的情感与独到见解,是诗人对历史的深度重审与评判。王安石这首诗也不例外。他挣脱史书固有记载的束缚,融入了自己的深刻体悟。比如“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这句,便是对传统史书记载的大胆质疑。描述固陵出奇谋时,用“解鞍聊出口”这般带有想象与夸张色彩的表达;讲述太子招致商山四皓,以“为我立弃商山芝”来呈现。正因为这些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单纯复述史实的范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下,王安石融入了自身的切身体会。联系他在推行变法期间,饱受毁谤,最终无奈辞官归隐的经历,诗中对贾谊才疏的喟叹,以及对张良出世超脱的赞颂,恰恰抒发了他内心的深沉感慨,彰显出自身的崇高气节,实现了咏史与抒怀的精妙融合。此外,这首诗音调高昂明朗,语言流畅自然,诗歌的起承转合也处理得恰到好处,结构严谨有序,这些优点十分显著,便不再一一赘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海棠花》

下一篇: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