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宝倾陈衍弊梁":陈叔宝倾覆陈朝,衍生的弊端又延续至梁朝,
"可嗟曾不见兴亡":可叹他们竟从未看清兴衰之理。
"斋祠父子终身费":斋戒祭祀,父子代代耗费终身,
"酣咏君臣举国荒":沉醉歌咏,君臣导致举国荒废。
"南狩皖山非故地":南巡至皖山,已非旧日疆土,
"北师淮水失名王":北军于淮水战败,失去名将君王。
"天移四海归真主":天命转移,四海归于真命之主,
"谁诱昏童肯用良":谁诱使昏聩幼主,肯任用贤良。
# 良:张本作长。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首联“叔宝倾陈衍弊梁,可嗟曾不见兴亡”,以陈后主陈叔宝、梁元帝萧衍这两位亡国之君为例,他们或荒淫误国,或治国无方,最终导致王朝覆灭。诗人叹息他们身处其中却看不清兴亡的道理,既点出历史的相似性,也为下文写南唐埋下伏笔,用典故开篇,简洁有力地引出对兴亡的思考。颔联“斋祠父子终身费,酣咏君臣举国荒”,直击南唐衰败的内部根源:南唐的君主父子沉迷于斋祠祭祀,耗费一生财力;君臣则沉溺于歌吟宴乐,整个国家都陷入荒疏混乱之中。“终身费”“举国荒”寥寥数字,尖锐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充满批判意味。颈联“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转写南唐的覆灭惨状。“南狩”看似帝王出巡,实则是亡国后的逃亡,逃亡至皖山已非昔日故土;北方的军队(指宋军)兵临淮水,南唐连重要的将领或君主都已丧失。这两句以写实的笔触,勾勒出王朝崩塌时的狼狈与凄凉。尾联“天移四海归真主,谁诱昏童肯用良”,既是总结也是反思。天下归向新的明主(指宋朝)是大势所趋,但更深层的追问是:是谁诱导那昏庸的君主(指南唐后主),让他始终不肯任用贤才?这一问,点出了亡国的关键,不用良才,将对统治者的批判推向深处,也让历史的教训更为鲜明。
上一篇:宋·王安石《又段氏园亭》
下一篇:宋·王安石《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