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cūn
běi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guò
bǎi
quán
chū
qiū
shēng
lián
zhòng
shān
xún
fēi
niǎo
wài
shí
luàn
liú
jiān
zuò
shí
ǒu
chéng
xiē
kàn
yún
xiāng
huán
huì
yíng
cháng
tīng
chán
yuán

译文

雨停了,众多的泉水涌出,秋天的声响连接着群山。独自在飞鸟之外探寻,时常渡过湍急水流中间。坐在石头上偶尔歇脚,看云朵相伴而归。应当营造一方田亩,长久在此听潺湲的水流声。

逐句剖析

"雨过百泉出":雨停了,众多的泉水涌出,

"秋声连众山":秋天的声响连接着群山。

"独寻飞鸟外":独自在飞鸟之外探寻,

"时渡乱流间":时常渡过湍急水流中间。

"坐石偶成歇":坐在石头上偶尔歇脚,

"看云相与还":看云朵相伴而归。

"会须营一亩":应当营造一方田亩,

"长此听潺湲":长久在此听潺湲的水流声。

# 潺:龙舒本作潺。,听:张本作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其二)》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先写雨过之后百泉涌出、秋声回荡众山的景象,接着描述诗人独自寻到飞鸟外的幽趣,不时渡过乱流的闲行;又写坐于石上偶然歇脚,看云朵相伴而归的悠然。最后表达想要在此经营一亩田地,长久聆听溪水潺湲的愿望。全诗通过描绘山间雨后秋景与自身闲适活动,展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向往远离喧嚣、安闲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语言质朴自然,通过景物与行动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首联“雨过百泉出,秋声连众山”以简笔勾勒雨势初歇后的壮观,颔联“独寻飞鸟外,时渡乱流间”实写诗人在山间漫游的状态,既有自然的野趣,又暗含超然物外的闲适。颈联“坐石偶成歇,看云相与还”,将诗人融入自然的沉浸感写得细腻真实,画面更添静谧。尾联“会须营一亩,长此听潺湲”诗人跳出当下的游览,直接想象未来,定要在山间营建一方小宅,长久地坐听泉水的潺潺声。这一“营一亩”“听潺湲”的愿景并非眼前实景,而是由眼前景所联想的虚景,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直抒胸臆:尾联“会须营一亩,长此听潺湲”是全诗情感的收束,更是诗人胸臆的直接表露。“会须”二字语气坚定,如脱口而出,“一定要”“必须”;“长此”二字则将时间拉长,传递出对这种生活的执着期待。诗人没有用“愿”“思”等委婉之词,而是以直白的语言宣告:要将归隐田园、长伴泉声作为人生归宿。

2. 分段赏析

首联“雨过百泉出,秋声连众山”以简练笔触勾勒雨后初晴的山景。“雨过”二字点明时间背景,“百泉出”写雨水充沛,山涧泉流因雨而奔涌而出,画面鲜活灵动,“秋声”或指风过林梢、泉流撞击的声响,与“众山”相连,营造出辽阔悠远的秋日氛围,为全诗奠定清新幽静的基调。颔联“独寻飞鸟外,时渡乱流间”转向诗人自身行动。“独寻”二字突出诗人的孤寂与专注,“飞鸟外”形容所寻路径的高远,超出飞鸟的能力,侧面烘托山林的幽深;“时渡乱流”写途中不时涉过因雨而湍急的溪流,“时”字体现随性,“乱流”既写水流的动态,也暗含旅途的轻快,动静结合间展现诗人漫步山间的自在状态。颈联“坐石偶成歇,看云相与还”聚焦细节,刻画诗人的闲适心境。“坐石偶成歇”中“偶成”二字极妙,说明休息并非刻意安排,而是因石而歇、随兴而停,自然率真;“看云相与还”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云与诗人相伴归来,“相与”二字赋予云以人的温情,仿佛云亦知诗人意,共同享受这山间时光,传递出物我交融的惬意。尾联“会须营一亩,长此听潺湲”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愿。“会须”意为“定要”,语气坚定;“营一亩”指经营一小块田地,暗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长此听潺湲”则希望长久停留于此,聆听泉水流淌的声音。此句将前文的景语收束为情语,以“潺湲”的泉声作结,余韵悠长,既呼应首联“百泉出”的声响,又深化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呈陈和叔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