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rén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bié
sān
nián
fāng
shēn
piāo
dàng
zhǐ
shū
xiāng
kàn
shā
gèng
jué
péng
lái
qiǎn
shù
kōng
jīng
máng
miǎo
miǎo
shuǐ
chì
àn
méng
méng
yún
dàn
sāng
dēng
lín
jiù
xìng
duō
zài
dàn
yǒu
chá
wèi
wàng

译文

自离别已过三年,如今你我天各一方,我这身躯漂泊无依,只能困守异乡。凝视沙滩,更觉得蓬莱仙境也显得浅薄,连日来,徒然被迅雷的轰鸣惊扰心神。浩渺的水波涌动,让赤色江岸显得低矮,迷蒙的云气弥漫,使扶桑神树的光影变淡。登临时,往日的兴致已所剩无几,唯有乘槎浮海的志向,至今未曾遗忘。

逐句剖析

"一别三年各一方":自离别已过三年,如今你我天各一方,

# 各:原作至,据张本改。

"此身漂荡只殊乡":我这身躯漂泊无依,只能困守异乡。

"看沙更觉蓬莱浅":凝视沙滩,更觉得蓬莱仙境也显得浅薄,

"数日空惊霹雳忙":连日来,徒然被迅雷的轰鸣惊扰心神。

"渺渺水波低赤岸":浩渺的水波涌动,让赤色江岸显得低矮,

"蒙蒙云气淡扶桑":迷蒙的云气弥漫,使扶桑神树的光影变淡。

"登临旧兴无多在":登临时,往日的兴致已所剩无几,

"但有浮槎意未忘":唯有乘槎浮海的志向,至今未曾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友人三首(其三)》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首联倾诉与友人阔别已久、漂泊他乡的孤独心境;颔联借仙境与自然之力的意象,暗喻人生历程中的世事变迁与内心震动;颈联以苍茫云水之景,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尾联抒发虽年事渐长、兴致衰减,却仍心怀远游之志的情感。全诗融怀友之情与人生哲思于一体,意境开阔,情感含蓄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讲述了与友人分别已达三年之久,如今各自身处不同的地方。“一别三年”强调了分离时间之长,“各一方”则突出了空间上的距离遥远。“此身漂荡只殊乡”,诗人感慨自己如同漂泊的浮萍,在异乡流离失所,“漂荡”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生活的不稳定和内心的孤寂,“殊乡”则进一步强化了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和凄凉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思念友人、感伤身世的情感基调。颔联“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此联中,“看沙更觉蓬莱浅”一句,诗人看到眼前的沙漠,联想到蓬莱仙境,觉得蓬莱仙境也显得浅薄虚幻。这里或许是诗人以蓬莱仙境的虚幻来映衬自己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暗示了即使是传说中的仙境,也无法与自己内心的理想世界相比,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渴望。“数日空惊霹雳忙”,突然出现的雷电打破了诗人几日来的平静生活,让他感到惊慌忙乱。“空惊”二字,写出了诗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无助和茫然,也暗示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常之感。颈联“渺渺水波低赤岸,蒙蒙云气淡扶桑”:这一联描绘了一幅广阔而朦胧的自然景象。“渺渺水波低赤岸”,水波浩渺,远处的红色江岸在水波的映衬下显得低矮,“渺渺”形容水波的辽阔,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感觉,“低赤岸”则通过色彩(赤岸)和空间(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意境。“蒙蒙云气淡扶桑”,云雾蒙蒙,使扶桑看起来颜色浅淡,“蒙蒙”突出了云气的浓密和模糊,“淡扶桑”则给人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整个画面充满了朦胧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迷茫和怅惘融入到这浩渺的山水云雾之中。尾联“登临旧兴无多在,但有浮槎意未忘”:“登临旧兴无多在”,诗人登上高处,往日登高时的兴致已经所剩无几。这一句与前文的漂泊之苦相呼应,表现出诗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异乡漂泊后,心境发生了变化,曾经的豪情壮志和兴致勃勃已被现实消磨,只剩下无尽的感慨和惆怅。“但有浮槎意未忘”,“浮槎”在古代传说中是往来于天河的木筏,这里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现实生活不如意,诗人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理想和追求,“但有”二字强调了这种意念的坚定,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使整首诗在沉郁的基调中又透露出一丝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遇雪》

下一篇:宋·王安石《寄茶与和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