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惨秋阴绿树昏":秋天阴沉沉的,惨淡的天色让绿树都显得昏暗无光,
"荒城高处闭柴门":我独自在荒城的高处紧闭着柴门。
# 荒城:指故乡临川。
"愁消日月忘身世":我用忧愁消磨着时光,忘却了自身的境遇,
# 世:蓬左本、龙舒本作计。
"静对溪山忆酒樽":静静地面对着溪流和山峦,回忆起往日饮酒的情景。
"南去干戈何日解":南方的战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 南去干戈:是年南方少数民族(蛮獠)犯边。
"东来驲骑此时奔":从东方传来消息的驿马此时正匆忙奔驰着。
# 东来驲骑此时奔:谓宋军东来告急。驲:驿传。以车叫传,以骑叫驲。
"谁将天下安危事":谁在关心国家的安危大事,
"一把诗书子细论":却只是手握诗书,仔细地讨论这些事情?
# 子细:犹“仔细”。,一把:一持,全拿。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秋景图,以惨淡的秋阴、昏暗的绿树和荒城紧闭的柴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寂,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对比:“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诗人表面上写自己用忧愁消磨时光,忘却身世,在溪山之间回忆饮酒之事,看似闲适自在,但实际上与他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形成对比,衬托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反问:“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运用反问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无人关心国家安危、深入探讨治国之道的感慨和无奈。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环境,“惨惨秋阴”点明时间是秋天且天气阴沉,“绿树昏”“荒城”“闭柴门”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忧愁。颔联转入诗人自身的状态,“愁消日月”表明忧愁之深,“忘身世”看似超脱,实则是无奈之举,“静对溪山忆酒樽”则在宁静的表象下隐藏着内心的波澜。颈联“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驲骑此时奔”,将笔触从个人的情绪延伸到国家的局势,直接表达了对南方战乱的关注和担忧。尾联通过设问,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对能够深入探讨天下安危之人的渴望。
上一篇:宋·王安石《寓言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王安石《题定力院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