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uè
zhōu
chéng
ló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yuè
shān
cháng
qīng
shuǐ
cháng
bái
yuè
rén
cháng
jiā
shān
shuǐ
guó
lián
dìng
zhái
mèng
sān
nián
jīn
běi
yún
piāo
miǎo
bào
chéng
lóu
dōng
wàng
jiàn
kōng
huí
tóu
rén
jiān
wèi
yǒu
guī
gēng
chù
zǎo
wǎn
chóng
lái
yóu

译文

越地的山峦长久葱茏,江水始终澄碧,越地的百姓世代安家在这山水环绕的地方。可惜我这漂泊的游子没有固定的居所,在这度过三年,如今又要向北而去,如同一场梦。缥缈的浮云环绕着越州城楼,我向东眺望,却看不到心中所念之地,只能空自回头。这世间还没有我归田隐居的地方,日后迟早我还会再来此地游览。

逐句剖析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地的山峦长久葱茏,江水始终澄碧,

"越人长家山水国":越地的百姓世代安家在这山水环绕的地方。

"可怜客子无定宅":可惜我这漂泊的游子没有固定的居所,

# 定宅:固定的住处。

"一梦三年今复北":在这度过三年,如今又要向北而去,如同一场梦。

# 三年:庆历七年(公元1047)至皇祜二年(公元1050)。

"浮云缥缈抱城楼":缥缈的浮云环绕着越州城楼,

#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似有若无。

"东望不见空回头":我向东眺望,却看不到心中所念之地,只能空自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这世间还没有我归田隐居的地方,

# 归耕:归隐耕田。

"早晚重来此地游":日后迟早我还会再来此地游览。

# 早晚:什么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越州城楼》是宋代王安石所作。诗中先描绘越地山水常新、百姓安居,对比出自己作为客子居无定所,三年后又将北行的漂泊境遇。登楼时,面对浮云缭绕,东望无果,抒发了无处归隐的无奈,表达了对越州的留恋。写作上语言自然,借景抒情。此诗通过描写登楼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与人生感慨,情感真挚,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越州城楼》由宋代王安石所作。王安石在鄞县任职三年,任满后前往他处任职。离任途中,离别的凄怆之情始终萦绕心头。路过绍兴时,他登上越州城楼,本想回望鄞县,却因浮云缥缈而无法看到。在无比惆怅之际,他写下此诗,以表达对鄞县的深切追忆与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越地百姓“长家山水国”的安定生活,与自己“无定宅”的漂泊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的羁旅愁思。直抒胸臆:“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直接表明自己作为客居之人居无定所,在鄞县三年后又要北行的无奈,情感真挚而强烈。

2. 分段赏析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开篇描绘越地山水的永恒与越人生活的安定,语言质朴自然,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可怜”二字直接点明情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将自己漂泊无依的状态和即将再次北行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饱含羁旅的愁绪。“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浮云缥缈”不仅是实写眼前之景,也象征着诗人迷茫的心境。“东望不见”与“空回头”,生动刻画了诗人想回望故地却不可得的怅惘,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失落感。“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无处归隐的无奈,同时“早晚重来”又透露出对越州这片土地的留恋,希望日后还有机会重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题定力院壁》

下一篇:宋·王安石《示元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