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zhuī
chén
nán
wàng
cuì
cāng
téng
shuǐ
fāng
wén
shuō
jīng
jīn
gèng
hǎo
hǎo
suí
cán
biàn
guī
huáng

译文

回忆往昔的遗迹实在难以忘怀,眼前仿佛浮现出翠绿的树木、苍劲的藤蔓与那一片流水。听说那座幽静的佛寺如今更加清幽美好,正适合趁着残存的汴河水尚可通航,整理归舟踏上返程。

逐句剖析

"追思陈迹故难忘":回忆往昔的遗迹实在难以忘怀,

"翠木苍藤水一方":眼前仿佛浮现出翠绿的树木、苍劲的藤蔓与那一片流水。

"闻说精庐今更好":听说那座幽静的佛寺如今更加清幽美好,

"好随残汴理归艎":正适合趁着残存的汴河水尚可通航,整理归舟踏上返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金陵三首(其三)》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属于七言绝句。此诗通过追忆金陵(今南京)的旧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首句“追思陈迹故难忘”直接点明主题,以“陈迹”引发对历史的追忆;次句“翠木苍藤水一方”以景衬情,用苍郁的自然景色烘托出时光流逝的怅惘。后两句“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则转向对当下与未来的想象,“精庐”可能指金陵的佛寺或旧居,而“残汴”暗含对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衰落的感慨,最终以“理归艎”(整理归舟)收束,流露出归隐或重返故地的愿望。全诗语言简淡含蓄婉转,意境深远悠长,延续了其晚年诗风的特质。情景交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复杂心绪,既有对金陵风物的眷恋,也隐含对时代动荡的感伤,体现了王安石晚年诗作沉郁含蓄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追思陈迹故难忘”直入主题,以“陈迹”二字点明诗人正回忆金陵的旧日痕迹,“故难忘”强调这份记忆的深刻与难以释怀,奠定全诗怀旧的基调。次句“翠木苍藤水一方”用具体景物展开回忆:“翠木”“苍藤”描绘草木丰茂之景,“水一方”则勾勒出水畔的静谧画面,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烘托时光流逝中“陈迹”的留存,景中含情,暗藏对往昔的眷恋。第三句“闻说精庐今更好”转向当下的信息,“精庐”(或指金陵的佛寺、旧居)如今更显完好。一个“闻说”引出诗人对金陵现状的关切,既延续了“追思”的线索,又隐含对旧地变化的期待。末句“好随残汴理归艎”收束情感:“残汴”暗指南宋时汴京(今开封)已非北宋都城的衰落之景,“理归艎”(整理归舟)则流露出诗人想沿汴河返回金陵的愿望。此句将“追思陈迹”的怅惘与“理归”的期待结合,既含对金陵风物的牵挂,也隐现对时代变迁的淡淡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春风》

下一篇:宋·王安石《望夫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