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衣操鼎置客前":北人准备菜肴放在客人面前,
# 客:王安石出使在外,故亦自称为“客”。,紫衣操鼎:写北人准备菜肴。
"巾鞲稻饭随粱饘":配有皮套袖的餐具中,稻饭随着高粱粥一同呈上。
# 粱饘:小米粥馆,稠粥。,巾韝:写北人的装束。巾,头巾。
"引刀取肉割啖客":拿起刀取肉割下给客人吃,
"银盘擘臑薧与鲜":银盘里放着擘开的酱肘、咸肉和鲜肉。
# 鲜:生肉。,薧:一作槁。,擘臑:指动物的前肢。擘:张本作臂。
"殷勤劝侑邀一饱":热情地劝酒劝食,邀请客人吃饱,
# 侑:与“劝”同义。
"卷牲归馆觞更传":包起祭肉回馆酒杯轮转。
# 馆:张本作舍。,牲:肉类食品。
"山蔬野果杂饴蜜":山野菜、野果夹杂着糖蜜,
# 饴蜜:一种由麦芽制成的糖膏。今俗称“糖稀”。
"獾脯豕腊加炰煎":獾肉干、猪肉干像烧烤煎炸过一样。
# 加:一作如。,獾脯豕腊:指各种干肉制品。獾,又名猪獾,是一种善于掘土的洞栖野生动物,肉可食用。豕,猪。
"酒酣众史稍欲起":酒喝到尽兴时,众官吏渐渐想要起身,
# 众史:指随从王安石出行的人。史:张本作吏。
"小胡捽耳争留连":年轻的契丹人拉着耳朵极力挽留。
"为胡止饮且少安":为了契丹人的热情,停下饮酒暂且安坐,
"一杯相属非偶然":一杯酒的相劝并非偶然。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宴饮诗,介绍了契丹官员招待北宋使团的宴饮场景,描绘了契丹人的服饰、饮食及宴饮中的热闹画面,体现了宋辽文化交流,营造了热情融洽的氛围,表达了对民族交往场景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为胡止饮且少安”,通过“止饮”“少安”的细节,展现出客人因不辜负主人热情而停下离席想法、继续饮酒安歇的状态,体现了宾主间的相互尊重,让宴饮场景更显融洽。
3. 分段赏析
“紫衣操鼎置客前”,此句写契丹人身着紫衣、拿着鼎具将食物放在客人面前,简洁勾勒出宴饮开始时的情景。“紫衣”点明服饰特色,“操鼎置客前”体现出主人的招待行为,开篇便展现出异族宴饮的独特场景,语言朴实,画面感强。“巾鞲稻饭随粱饘”,描写了配有皮制套袖的餐具中盛放着稻饭和高粱粥。“巾鞲”体现游牧民族的服饰特色,“稻饭”“粱饘”则写出饮食种类,展现了契丹的饮食文化,让读者感受到异族饮食与中原的差异,视角细致。“引刀取肉割啖客”,描绘了主人拿起刀割肉给客人吃的情景。“引刀”“割啖”动作描写生动,体现出契丹人待客的直接与热情,展现了游牧民族的豪爽性格,让宴饮的互动场景更鲜活。“银盘擘臑薧与鲜”,写银盘里盛放着擘开的酱肘和咸肉、鲜肉。“银盘”显餐具精致,“擘臑”“薧与鲜”具体写出食物种类,细致呈现了宴饮的饮食细节,体现出主人招待的用心,也反映了契丹的饮食特色。“殷勤劝侑邀一饱”,此句凸显契丹主人的赤诚:“殷勤劝侑”无中原客套,是主动添菜、反复叮嘱的实在;“邀一饱”以“让客人吃饱”为核心,不重排场,尽显游牧民族的豪爽真诚,让宴饮满是家常暖意。“卷牲归馆觞更传”,描写了将剩余的牲畜带回馆舍,席间仍在不断传杯饮酒。“卷牲归馆”体现生活习惯,“觞更传”则写出宴饮的持续热闹,展现了宴饮的延续性和欢乐氛围。“山蔬野果杂饴蜜”,写宴席上有山野菜、野果搭配着糖蜜。列举的食物展现了契丹饮食中山野风味与甜食的结合,体现其饮食的丰富多样,也让读者了解到当地的物产特色。“獾脯豕腊加炰煎”,诗句藏契丹饮食智慧:“獾脯”“豕腊”是游牧迁徙中便于储存的肉干,待客时取出显重视;“加炰煎”经二次烹饪让肉干焦香油润,既体现“重肉食、尚实效”的饮食特色,也暗含主人待客的细腻心思。“酒酣众史稍欲起”,写酒喝到尽兴时,北宋使团的官吏们渐渐想要起身离席。“酒酣”点明宴饮的氛围,“稍欲起”写出客人的状态,为下文契丹人的挽留做铺垫,推动场景发展。“小胡捽耳争留连”,描绘了契丹年轻人拉着客人的耳朵极力挽留的情景。“捽耳”动作独特,“争留连”体现出挽留的热情,生动展现了契丹人待客的执着与豪爽,让宴饮的互动更富戏剧性。“为胡止饮且少安”,写为了不辜负契丹人的热情,客人只好停下离席的想法,继续饮酒稍作安歇。体现出客人对主人热情的回应,展现了宾主之间的相互尊重,让宴饮场景更显融洽。“一杯相属非偶然”,点明这杯酒的相劝并非偶然。暗含着宋辽之间的交往情谊,将宴饮的场景上升到民族交流的层面,让诗歌的意蕴更深厚,体现出作者对这一交往场景的珍视。
上一篇:宋·王安石《寓言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