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梅花何所似":独山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 独山:在今江苏溧水。《建康志》:“独山,在溧水县东南一十里。高一十丈,周回五里。山北独水出焉。即秦淮之源也。”或云,属怀宁县,去县四十五里。诸峰低,一峰卓然独立。
"半开半谢荆棘中":它一半开放一半凋谢,生长在荆棘丛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就好像美人漂泊零落只能依靠着草木,
# 美人零落依草木:语本屈原《离骚》“帷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东晋陶潜《归园田居》“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杜甫《佳人》亦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
"志士憔悴守蒿蓬":有志之士形容憔悴却依旧坚守在荒野的蒿草蓬蒿之间。
# 蒿蓬:均指野草。
"亭亭孤艳带寒日":它高高挺立,孤独而艳丽,在寒冷的日光下,
"漠漠远香随野风":那淡淡的、弥漫的香气随着野外的风飘散到远方。
"移栽不得根欲老":想把它移栽却不能实现,如今它的根都快要衰老了,
# 移栽:移植。白居易《庐山桂》:“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上林:秦汉时皇家园林。秦时较小,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汉)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汉扬雄《羽猎赋》)后世帝王所建园林,多假以上林之名。其中广植奇花异草,或养珍禽异兽。
"回首上林颜色空":回头看看那上林苑,却没有这样美丽的花朵。
# 颜色空:语本白居易《长恨歌》“六宫粉黛无颜色”。,上林:秦汉时皇家园林。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独山梅花在荆棘中半开半谢的姿态,以及它孤艳带寒日、远香随野风的独特景致,营造出一种清幽又略带孤寂的氛围。通过将梅花比作美人、志士,体现了梅花即便处于困境仍坚守自我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自身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梅花在荆棘中半开半谢,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亭亭孤艳”“漠漠远香”,将自己的志向与梅花的高洁坚韧相联系,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情怀。比喻:把梅花比作“美人”“志士”,象征着美好的品质和有志向的人,美人零落仍依草木,志士憔悴坚守蒿蓬,以此来凸显梅花的高贵品格。对比:梅花的“孤艳”与荆棘、蒿蓬的普通环境形成对比,以恶劣的生长环境衬托出梅花的超凡脱俗;“上林颜色空”将独山梅花与上林苑中的花卉对比,突出独山梅花的独特与可贵。动静结合:“亭亭孤艳带寒日”是静态描写,展现梅花的静态美;“漠漠远香随野风”是动态描写,写出梅花香气随风飘散的动态,动静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立体。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半开半谢”,寥寥数语,却蕴含着诸多幽怨与倾慕之情。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了此地梅花悲苦的命运。诗人将梅花比作美人与志士,既是对梅花的拟人化描绘,又巧妙地融入了自身的身世之感,使得物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颈联再度聚焦于梅花的色与香,即便孤独,却依旧艳丽,即便身处偏远,香气仍能飘散远方,从中可见梅花的自信与坚守。到了尾联,诗人抒发深沉感慨。梅花无法被移植到象征着繁华与荣耀的上林苑,只能在山间逐渐衰老,实在令人惋惜。更为遗憾的是,此时的上林苑,恰恰缺少色泽艳丽的奇花异木。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一方面,国家亟需杰出人才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众多优秀人才却只能在乡野间被埋没,空耗年华。
下一篇:宋·王安石《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