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子百姓":三代把百姓当子女看待,
# 子:用作动词,意谓像对子女般爱育。,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公私无异财":公家和私人都没有份外的资财。
# 异财:分外的财物。
"人主擅操柄":君主独自操着权柄,
# 柄:权柄。,操:操持,掌握。,擅:独揽,专断。,人主:君主。
"如天持斗魁":就像北极星掌握着斗魁。
# 斗魁: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曰斗魁,后三颗星曰斗柄。不同季节和不同时刻,北斗七星出现的方位也不同,看起来像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赋予皆自我":赋敛和给予都由君主掌握,
# 我:指君主自己。,赋予:征收和给予,指国家财政收支。
"兼并乃奸回":兼并被看作奸邪的行为。
# 奸回:奸诈邪恶。
"奸回法有诛":奸邪要受到法律制裁,
# 诛:杀戮,惩罚。
"势亦无自来":兼并之势也就很难存在。
"后世始倒持":后代开始权柄倒持,
# 倒持:一作“太阿”,古代宝剑名。
"黔首遂难裁":老百姓也就难以制裁。
# 裁:节制,管理。,黔首:战国及秦代时对老百姓的称呼。
"秦王不知此":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
# 秦王:指秦始皇嬴政。
"更筑怀清台":还修筑了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礼义一天天淡薄,
# 偷:浇薄。此处是败坏、沦丧之意。
"圣经久堙埃":圣人的经典久已堙埋尘埃。
# 堙埃:埋没在尘埃里。堙:埋没。,圣经:圣人的经典,这里指讲求礼义的儒家经典。
"法尚有存者":三代抑制兼并的办法虽有所遗留,
"欲言时所咍":但谁要说起便会遭到讥笑责怪。
# 咍:讥笑,嗤笑。
"俗吏不知方":俗吏不懂治国的方法,
# 方:方法。
"掊克乃为材":把横征暴敛的当作人才。
# 掊克:聚敛贪狠。
"俗儒不知变":俗儒不懂得变通,
"兼并可无摧":竟以为不必去抑制兼并之害。
# 摧:摧毁,挫败。
"利孔至百出":获取钱财的门路百出,
# 利孔:指生财的门路。
"小人私阖开":小人便私自收紧或放开。
# 阖开:关闭和开启。这里指对财利的操纵。,小人:指奸诈之人。
"有司与之争":主管的官吏和他们争夺权利,
# 有司:指主管官吏。
"民愈可怜哉":老百姓便更加可怜悲哀。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中通过对三代抑制兼并政策的称颂,批判后世君主对土地与财权控制的放弃,以及指斥当今兼并现象的危害,表达了对大地主、大商人兼并百姓罪恶的揭露,对北宋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否定,展现了诗人“摧制兼并”“理财富国”的变法抱负和变革图强的进步史观,同时也为熙宁变法中的相关政策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三代帝王抑制打击兼并,使百姓利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与后世君主放弃对土地和财权的控制,导致豪强兼并、社会混乱的情况作对比,突出“摧制兼并”政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借古讽今:通过对三代无兼并的升平社会的称赞,以及对后世尤其是当朝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批判,揭露当时兼并现象的危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变革的愿望。直抒胸臆:全诗直接发表议论,如“兼并乃奸回”“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等,毫不隐晦地表达对兼并势力、守旧官吏和儒者的斥责,以及自己“摧制兼并”的主张。卒章显志:后八句指斥当今弊政,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中兼并之徒和顽固派,鲜明地展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变革图强的精神和史观,点明诗歌主旨。
3. 分段赏析
《兼并》全诗二十四句,可从三个层面深入理解。开篇八句,诗人对三代帝王抑制兼并的政策予以盛赞。彼时,君主牢牢把控土地与财权,不让其落入奸佞豪强之手,从而切实保障了百姓的利益。北宋王朝当时已深陷灭亡危机,在此社会背景下,诗人对三代之治的歌颂,宛如将人们引入一个无兼并乱象、政令畅行无阻、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盛世,不仅唤起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更促使人们直面当下兼并猖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贫兵弱的残酷现实。通过强调“兼并乃奸回”,诗人激发起人们对兼并现象及势力的强烈愤慨,引发“不除奸回,祸患无穷”的深刻共鸣。显然,诗人表面是对“三代”的褒扬,实则是对“兼并”的严厉斥责。一句“奸回法有诛”,足见诗人对兼并这一奸诈恶行的深恶痛绝,以及他迫切希望“摧制兼并”“理财富国”的坚定决心。中间八句,诗人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后世君主。他们放弃对土地与财权的掌控,致使土地财产落入豪强之手,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治理难度大增。“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等句,满含惋惜之情,从中可见诗人对当朝政府摒弃法家路线、推行“不抑兼并”政策的否定态度。在王安石眼中,变法推行“摧制兼并”政策的关键在于政府。他没有直接抨击当朝政府,而是通过称赞“三代”皇帝,指责“三代”之后的君主,表明他对当朝政府仍抱有一线希望,流露出借助皇权推动变法的意图,这与他日后的实际行动相契合。起初,宋神宗对变法意义认识不足,经王安石的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宋神宗终得觉悟,给予王安石同情与支持,助其实现目标。故而,在政府对待兼并问题的态度上,诗人一赞一贬,引人深思。“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与“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们深刻领悟:是否实行“摧制兼并”政策,关乎国家治理的成败。这对放弃法家路线、采取“不抑兼并”政策而致社会混乱的北宋政府,无疑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同时也有力地鞭挞了主张倒退、守旧且兼并成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后的八句,诗人将批判的利刃指向当世,指斥当下弊政已达极致。官吏以聚敛财富为能事,而迂腐的儒者竟认为“兼并”不可抑制。其后果是,豪强肆意兼并,官府又横加掠夺,百姓的处境愈发悲惨。“俗更不知方,培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致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这一连串饱含谴责意味的诗句,将那帮顽固派和兼并之徒的反动思想驳斥得粉碎,把他们为求一己之富,不顾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大肆兼并、顽固守旧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诗中连用两个“俗”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王安石对这股腐朽社会势力的憎恶与蔑视,彰显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斗争精神,闪耀着他变革图强、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史观。
4. 作品点评
《兼并》是王安石创作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五言古诗,奠定了其变法的思想基础,为后来青苗法等的推行做了舆论准备。诗中直接发表议论,由古及今,眼光深邃,借对三代抑制兼并政策的称赞与对后世及当朝“不抑兼并”的批判,深刻揭露兼并危害,表达变革决心。语言质朴无华、峭直凌厉,符合其“适用为本”“以文为饰”的文学主张。虽因政治立场不同,遭到保守派如苏辙的攻击,但诗人同情贫民的情怀值得肯定。
上一篇:宋·王安石《八公山》
下一篇:宋·王安石《岭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