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
bì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ān
dài
bǎi
xìng
gōng
cái
rén
zhǔ
shàn
cāo
bǐng
tiān
chí
dǒu
kuí
jiē
jiān
bìng
nǎi
jiān
huí
jiān
huí
yǒu
zhū
shì
lái
hòu
shì
shǐ
dào
chí
qián
shǒu
suì
nán
cái
qín
wáng
zhī
gèng
zhù
huái
怀
qīng
tái
tōu
shèng
jīng
jiǔ
yīn
āi
shàng
yǒu
cún
zhě
yán
shí
suǒ
hāi
zhī
fāng
póu
nǎi
wéi
cái
zhī
biàn
jiān
bìng
cuī
kǒng
zhì
bǎi
chū
xiǎo
rén
kāi
yǒu
zhī
zhēng
mín
lián
zāi

译文

三代把百姓当子女看待,公家和私人都没有份外的资财。君主独自操着权柄,就像北极星掌握着斗魁。赋敛和给予都由君主掌握,兼并被看作奸邪的行为。奸邪要受到法律制裁,兼并之势也就很难存在。后代开始权柄倒持,老百姓也就难以制裁。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还修筑了怀清台。礼义一天天淡薄,圣人的经典久已堙埋尘埃。三代抑制兼并的办法虽有所遗留,但谁要说起便会遭到讥笑责怪。俗吏不懂治国的方法,把横征暴敛的当作人才。俗儒不懂得变通,竟以为不必去抑制兼并之害。获取钱财的门路百出,小人便私自收紧或放开。主管的官吏和他们争夺权利,老百姓便更加可怜悲哀。

逐句剖析

"三代子百姓":三代把百姓当子女看待,

# 子:用作动词,意谓像对子女般爱育。,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公私无异财":公家和私人都没有份外的资财。

# 异财:分外的财物。

"人主擅操柄":君主独自操着权柄,

# 柄:权柄。,操:操持,掌握。,擅:独揽,专断。,人主:君主。

"如天持斗魁":就像北极星掌握着斗魁。

# 斗魁: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曰斗魁,后三颗星曰斗柄。不同季节和不同时刻,北斗七星出现的方位也不同,看起来像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赋予皆自我":赋敛和给予都由君主掌握,

# 我:指君主自己。,赋予:征收和给予,指国家财政收支。

"兼并乃奸回":兼并被看作奸邪的行为。

# 奸回:奸诈邪恶。

"奸回法有诛":奸邪要受到法律制裁,

# 诛:杀戮,惩罚。

"势亦无自来":兼并之势也就很难存在。

"后世始倒持":后代开始权柄倒持,

# 倒持:一作“太阿”,古代宝剑名。

"黔首遂难裁":老百姓也就难以制裁。

# 裁:节制,管理。,黔首:战国及秦代时对老百姓的称呼。

"秦王不知此":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

# 秦王:指秦始皇嬴政。

"更筑怀清台":还修筑了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礼义一天天淡薄,

# 偷:浇薄。此处是败坏、沦丧之意。

"圣经久堙埃":圣人的经典久已堙埋尘埃。

# 堙埃:埋没在尘埃里。堙:埋没。,圣经:圣人的经典,这里指讲求礼义的儒家经典。

"法尚有存者":三代抑制兼并的办法虽有所遗留,

"欲言时所咍":但谁要说起便会遭到讥笑责怪。

# 咍:讥笑,嗤笑。

"俗吏不知方":俗吏不懂治国的方法,

# 方:方法。

"掊克乃为材":把横征暴敛的当作人才。

# 掊克:聚敛贪狠。

"俗儒不知变":俗儒不懂得变通,

"兼并可无摧":竟以为不必去抑制兼并之害。

# 摧:摧毁,挫败。

"利孔至百出":获取钱财的门路百出,

# 利孔:指生财的门路。

"小人私阖开":小人便私自收紧或放开。

# 阖开:关闭和开启。这里指对财利的操纵。,小人:指奸诈之人。

"有司与之争":主管的官吏和他们争夺权利,

# 有司:指主管官吏。

"民愈可怜哉":老百姓便更加可怜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兼并》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五言古诗。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深知其害。诗中首八句肯定理想中无兼并的社会;中八句追述兼并的产生发展;后八句揭露兼并危害,斥责“俗吏”“俗儒”。写作上纯以议论为主,直陈观点。此诗集中反映王安石对兼并弊害的深刻认识,表达变法改革的抱负,目的是巩固北宋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兼并》是王安石所写。北宋初期至中期,地主兼并土地现象愈发严重,到宋神宗时,少数地主霸占大量土地,这势必造成社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皇祐五年(1053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久在地方的他深刻认识到土地兼并给百姓带来的祸害,从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出发,写下此诗,提出抑制兼并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中通过对三代抑制兼并政策的称颂,批判后世君主对土地与财权控制的放弃,以及指斥当今兼并现象的危害,表达了对大地主、大商人兼并百姓罪恶的揭露,对北宋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否定,展现了诗人“摧制兼并”“理财富国”的变法抱负和变革图强的进步史观,同时也为熙宁变法中的相关政策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三代帝王抑制打击兼并,使百姓利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与后世君主放弃对土地和财权的控制,导致豪强兼并、社会混乱的情况作对比,突出“摧制兼并”政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借古讽今:通过对三代无兼并的升平社会的称赞,以及对后世尤其是当朝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批判,揭露当时兼并现象的危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变革的愿望。直抒胸臆:全诗直接发表议论,如“兼并乃奸回”“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等,毫不隐晦地表达对兼并势力、守旧官吏和儒者的斥责,以及自己“摧制兼并”的主张。卒章显志:后八句指斥当今弊政,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中兼并之徒和顽固派,鲜明地展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变革图强的精神和史观,点明诗歌主旨。

3. 分段赏析

《兼并》全诗二十四句,可从三个层面深入理解。开篇八句,诗人对三代帝王抑制兼并的政策予以盛赞。彼时,君主牢牢把控土地与财权,不让其落入奸佞豪强之手,从而切实保障了百姓的利益。北宋王朝当时已深陷灭亡危机,在此社会背景下,诗人对三代之治的歌颂,宛如将人们引入一个无兼并乱象、政令畅行无阻、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盛世,不仅唤起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更促使人们直面当下兼并猖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贫兵弱的残酷现实。通过强调“兼并乃奸回”,诗人激发起人们对兼并现象及势力的强烈愤慨,引发“不除奸回,祸患无穷”的深刻共鸣。显然,诗人表面是对“三代”的褒扬,实则是对“兼并”的严厉斥责。一句“奸回法有诛”,足见诗人对兼并这一奸诈恶行的深恶痛绝,以及他迫切希望“摧制兼并”“理财富国”的坚定决心。中间八句,诗人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后世君主。他们放弃对土地与财权的掌控,致使土地财产落入豪强之手,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治理难度大增。“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等句,满含惋惜之情,从中可见诗人对当朝政府摒弃法家路线、推行“不抑兼并”政策的否定态度。在王安石眼中,变法推行“摧制兼并”政策的关键在于政府。他没有直接抨击当朝政府,而是通过称赞“三代”皇帝,指责“三代”之后的君主,表明他对当朝政府仍抱有一线希望,流露出借助皇权推动变法的意图,这与他日后的实际行动相契合。起初,宋神宗对变法意义认识不足,经王安石的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宋神宗终得觉悟,给予王安石同情与支持,助其实现目标。故而,在政府对待兼并问题的态度上,诗人一赞一贬,引人深思。“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与“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们深刻领悟:是否实行“摧制兼并”政策,关乎国家治理的成败。这对放弃法家路线、采取“不抑兼并”政策而致社会混乱的北宋政府,无疑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同时也有力地鞭挞了主张倒退、守旧且兼并成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后的八句,诗人将批判的利刃指向当世,指斥当下弊政已达极致。官吏以聚敛财富为能事,而迂腐的儒者竟认为“兼并”不可抑制。其后果是,豪强肆意兼并,官府又横加掠夺,百姓的处境愈发悲惨。“俗更不知方,培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致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这一连串饱含谴责意味的诗句,将那帮顽固派和兼并之徒的反动思想驳斥得粉碎,把他们为求一己之富,不顾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大肆兼并、顽固守旧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诗中连用两个“俗”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王安石对这股腐朽社会势力的憎恶与蔑视,彰显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斗争精神,闪耀着他变革图强、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史观。

4. 作品点评

《兼并》是王安石创作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五言古诗,奠定了其变法的思想基础,为后来青苗法等的推行做了舆论准备。诗中直接发表议论,由古及今,眼光深邃,借对三代抑制兼并政策的称赞与对后世及当朝“不抑兼并”的批判,深刻揭露兼并危害,表达变革决心。语言质朴无华、峭直凌厉,符合其“适用为本”“以文为饰”的文学主张。虽因政治立场不同,遭到保守派如苏辙的攻击,但诗人同情贫民的情怀值得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八公山》

下一篇:宋·王安石《岭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