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jiǔ
shǒu
liù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yán
shī
bǎi
shì
chú
xíng
shī
jiān
è
míng
mǎn
bǎi
nián
yǎng
huǐ
yǒu
liàng
chǐ
rén
jiè
zāi
wéi
jué
chū

译文

言语在顷刻间失误,百代也难以消除。举止在坐席间失当,坏名声就传遍八方。百年修养难以圆满,一日败坏绰绰有余。要体谅他们以不仁为耻,警惕啊要慎始慎初。

逐句剖析

"言失于须臾":言语在顷刻间失误,

"百世不可除":百代也难以消除。

"行失几席间":举止在坐席间失当,

"恶名满八区":坏名声就传遍八方。

"百年养不足":百年修养难以圆满,

"一日毁有余":一日败坏绰绰有余。

"谅彼耻不仁":要体谅他们以不仁为耻,

"戒哉惟厥初":警惕啊要慎始慎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寓言九首(其六)》是宋代王安石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前四句强调言行失误的严重性,带有警示意味。通过“须臾”与“百世”、“几席”与“八区”的强烈对比,凸显出小错会引发的严重后果,语气中充满对言行不慎的警惕,传递出严肃的告诫之情。后四句感慨修养的艰难与毁坏的容易,呼吁从初始就谨慎自律。既是对他人的劝诫,也似自我警醒,将前文的警示落到“慎始”的核心,情感严肃而真诚。全诗通过简洁的寓言形式描述了治学修身的哲理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结合自身政治改革实践,借寓言形式批判科举制度下的空疏学风。诗中“绝俗乃为学”的观点,与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变风俗,立法度”的变法主张形成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言失于须臾,百世不可除。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强调言行失误的严重性,带有警示意味。“言失于须臾,百世不可除”指出言语上的过失哪怕只是片刻之间,也可能留下永世无法消除的污点;“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则说行为上的差错即便发生在咫尺之间,也会让坏名声传遍四方。这两句通过“须臾”与“百世”、“几席”与“八区”的强烈对比,凸显出小错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语气中充满对言行不慎的警惕,传递出严肃的告诫之情。后四句“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谅彼耻不仁,戒哉惟厥初”感慨修养的艰难与毁坏的容易,呼吁从初始就谨慎自律。“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进一步对比,用百年时间修养品行都未必足够完善,但若一日犯错,此前的积累就可能被彻底摧毁,深刻道出品德建设的不易与破坏的轻易,流露出深沉的感慨。“谅彼耻不仁,戒哉惟厥初”则直接点出主旨:想必人们都以不仁为耻,那么最关键的就是从一开始就保持警惕。“戒哉”二字语气恳切,既是对他人的劝诫,也似自我警醒,将前文的警示落到“慎始”的核心,情感严肃而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送吴显道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送潮州吕使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