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杪田家出":树梢尽头显露出农家的屋舍,
"城阴野迳分":城边的阴影里,郊野的小路分岔开来。
"溜渠行碧玉":蜿蜒的水渠流淌着碧玉般的清波,
"畦稼卧黄云":田垄间的稻谷低垂如金色云海。
"薄槿烟脂染":浅淡的木槿花晕染着胭脂红晕,
"深荷水麝焚":茂密的荷塘蒸腾着麝香般的芬芳。
"夕阳人不见":夕阳西下已看不到劳作的人影,
"鸡鹜自成群":唯有鸡鸭在暮色中自在成群。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首联“木杪田家出,城阴野径分”:写诗人从树梢环绕的农舍中走出,城外的小路在树阴下延伸并与其他路径分开。“木杪”点明了田家所处的位置,给人一种居于山林间的静谧感,“野径分”则描绘出乡村小路纵横交错的景象,展现了乡村环境的清幽,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颔联“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田间溜渠里的流水比作流动的碧玉,生动地写出了渠水的清澈碧绿、潺潺流动之态;把畦中的庄稼比作卧在地上的黄云,形象地描绘出庄稼成熟时,一片金黄、沉甸甸的丰收景象,让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生机与富足。颈联“薄槿胭脂染,深荷水麝焚”:继续描绘田园中的景物,浅淡的木槿花,像是被胭脂染过一般鲜艳,茂密的荷花盛开,散发的香气如同水麝焚烧时那样浓郁。“胭脂染”“水麝焚”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分别展现了木槿花的艳丽和荷花香气的浓郁,进一步突出了乡村景色的美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芬芳美丽的田园之中。尾联“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夕阳西下,田野中不见一个人影,只有鸡和鸭各自成群地活动着。用动态的画面结尾,通过描绘鸡鹜成群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人不见”与“鸡鹜自成群”形成对比,凸显了乡村的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