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陂塘谷满篝":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谷物丰收,装满了篝笼,
"漫移蔬果亦多收":随意栽种的蔬菜瓜果,也获得了大丰收。
"神林处处传箫鼓":神庙周围的树林里,处处传来吹箫打鼓的声音,
"共赛元丰第二秋":百姓们共同庆祝元丰年间这又一个丰收的秋天。
# 二:张本作一。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水满陂塘谷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聚焦丰收的实景。“水满陂塘”勾勒出秋日水源丰沛的田园风光,“谷满篝”则以“满”字直接呈现谷物丰收的饱满状态,“漫移蔬果亦多收”进一步补充了蔬果丰收的景象。诗人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罗列乡村物产的富足,展现出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后的收获,字里行间透着对丰收的真切喜悦。“神林处处传箫鼓,共赛元丰第二秋”,转向丰收后的欢庆场景。“神林”点明乡村祭祀的场所,“箫鼓”之声“处处”可闻,渲染出热闹欢腾的氛围。“共赛”二字直接点出村民共同庆祝丰收的活动,“元丰第二秋”既点明时代背景,又强调这是又一个丰收年。这两句通过声音和场景的刻画,将丰收的喜悦从物质层面延伸到精神层面,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欢乐,也暗含着诗人对太平丰收景象的赞美。
上一篇:宋·王安石《惜春》
下一篇:宋·王安石《杂咏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