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shān
tá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chéng
běi
héng
gāng
zǒu
cuì
qiú
táng
gāo
shì
liǎng
sān
zhōu
huái
cén
duì
zhū
lán
chū
jiāng
xiù
yún
luò
gēng
sāng
gōng
kǎi
bēi
shāng
tán
xiào
fēng
liú
zhī
xiàn
shǒu
dēng
lín
chù
zhuàng
guān
dāng
shí
yǒu
fǒu

译文

城北的横冈蜿蜒起伏,仿佛一条游动着的翠绿的虬龙,平山堂高高耸立,站在堂中可以俯瞰周边两三个州的地域。淮河一带的山峰,每日都对着平山堂红色的栏杆显现出来,江上的山峦与云气平齐,远远望去,平山堂的碧瓦仿佛漂浮在云雾之中。在这村落之中,百姓们忙于耕种、采桑,太守(欧阳修)您性情和乐平易,太守与宾客们举杯畅饮,谈笑风生,个个都风度潇洒。不知道当年人们登上岘首山(的情形),(那里的)壮观景象能和这里相比吗?

逐句剖析

"城北横冈走翠虬":城北的横冈蜿蜒起伏,仿佛一条游动着的翠绿的虬龙,

# 翠虬:绿色蛇龙。形容城北横冈。虬:传说中的一种龙。,横冈:指蜀冈山,在扬州城北。

"一堂高视两三州":平山堂高高耸立,站在堂中可以俯瞰周边两三个州的地域。

# 两三州:指可在平山堂凭高远望的扬州、润州(今江苏镇江)和真州(今江苏仪征)等地。

"淮岑日对朱栏出":淮河一带的山峰,每日都对着平山堂红色的栏杆显现出来,

# 淮岑:淮南的小山。淮,扬州时为淮南路的治所。岑,小山。

"江岫云齐碧瓦浮":江上的山峦与云气平齐,远远望去,平山堂的碧瓦仿佛漂浮在云雾之中。

# 江岫云:江边山穴中的浮云。岫:山穴。

"墟落耕桑公恺悌":在这村落之中,百姓们忙于耕种、采桑,太守(欧阳修)您性情和乐平易,

# 恺悌:和易近人。,公:指欧阳修。,墟落:村落。

"杯觞谈笑客风流":太守与宾客们举杯畅饮,谈笑风生,个个都风度潇洒。

# 觞:古代的酒器。

"不知岘首登临处":不知道当年人们登上岘首山(的情形),

# 岘首: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市西南。西晋时,镇守襄阳的名将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晋书·羊祜传》)

"壮观当时有此不":(那里的)壮观景象能和这里相比吗?

# 不:通 “否 ”。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平山堂》为北宋王安石于嘉祐二年(1057)途径扬州时所作。彼时他出知常州,路过平山堂这一由欧阳修在扬州任职时所建的名胜。诗的开篇,以生动比喻描绘城北横冈,展现平山堂的雄伟地势与开阔视野,接着刻画堂前淮岑、江岫等景致,营造空灵意境。后半部分,追忆欧阳修在此和乐平易、与宾主谈笑风生的画面,颂扬其政绩。尾联用羊祜典故,既引发对古今胜景的思索,又巧妙且恰当地评价了欧阳修。全诗将写景与怀古相融合,饱含对平山堂美景的赞叹及对前人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首句“城北横冈走翠虬”,将城北蜿蜒的横冈比作游动的翠虬,形象地描绘出横冈的形态,赋予其动态感,使景色更加生动鲜活。动静结合:“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中,静止的淮岑山峰、江上山峦与动态的日光、云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借景抒情: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平山堂周边的景色,表达对平山堂壮美景色的赞美。夸张:“一堂高视两三州”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平山堂地势之高,视野之广;同时以周边两三州地域为衬托,凸显平山堂的雄伟壮观。用典:“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化用羊祜登岘山的典故,通过想象来将平山堂的壮观与古时岘山相比较,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开篇描绘城北横冈宛如翠绿的虬龙蜿蜒伸展,以生动的比喻赋予山峦灵动的姿态。随即笔锋一转,点明平山堂地势高耸,能俯瞰周边两三个州的地域。这两句不仅交代了平山堂的地理位置,还凸显出其雄伟开阔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为后文对堂中所见之景及联想埋下伏笔。颔联“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诗人聚焦于平山堂的视野所及。淮河一带的山峰每日对着红色栏杆展现身姿,江上的山峦与云气平齐,平山堂的碧瓦仿佛在云雾中漂浮。此联通过对光线、色彩和空间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意境,使平山堂在自然山水的映衬下更显清幽雅致,也流露出诗人对这一景致的欣赏与赞叹。颈联“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诗人的笔触从眼前之景转到对往昔的回忆。描绘出村落中百姓忙于耕桑的生活场景,赞颂在此为官的人(欧阳修)和乐平易的性情。同时,刻画了太守与宾客们举杯谈笑、风度潇洒的画面,展现出当年平山堂中的风雅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蕴含着诗人对前人的追慕之情。尾联“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诗人由平山堂联想到岘首山,借用羊祜登岘首山的典故,提出不知当年岘首山的壮观能否与平山堂相比的疑问。这一联想和疑问,不仅深化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在对比中进一步凸显平山堂景色的独特与壮美,引发读者对古今胜景的思索,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咏月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自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