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shè
shǎng
xīn
tíng
shì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jiàn
zhé
yán
qīng
shuǐ
páng
tái
chéng
jiā
xiāo
wáng
nán
zhēn
mǎng
xún
qiān
qīng
míng
wàng
huāng
zuò
jué
chén
shā
hūn
yuǎn
yǎn
kàn
fēng
jiāo
yáng
piān
zhōu
dōng
nán
xìng
jìn
jiāng
liú
wàn
cháng

译文

栏杆断裂,屋檐倾斜,赏心亭傍着荒野的水流,台城昔日的王气早已消散殆尽。难以拨开丛生的草木去追寻千古往事,只能独自倚着高亭眺望那辽阔的天地。静坐时只觉尘沙迷眼,视野变得昏沉,忽然间看到风雨骤来,驱散了炽热的骄阳。今日乘扁舟畅游东南的兴致正浓,愿顺着万里长江漂流,直至江流的尽头。

逐句剖析

"槛折檐倾野水傍":栏杆断裂,屋檐倾斜,赏心亭傍着荒野的水流,

"台城佳气已消亡":台城昔日的王气早已消散殆尽。

"难披榛莽寻千古":难以拨开丛生的草木去追寻千古往事,

# 榛:原作梗,据张本改。

"独倚青冥望八荒":只能独自倚着高亭眺望那辽阔的天地。

"坐觉尘沙昏远眼":静坐时只觉尘沙迷眼,视野变得昏沉,

"忽看风雨破骄阳":忽然间看到风雨骤来,驱散了炽热的骄阳。

"扁舟此日东南兴":今日乘扁舟畅游东南的兴致正浓,

"欲尽江流万里长":愿顺着万里长江漂流,直至江流的尽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其一)》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中的第一首,是他第二次被罢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时所作。诗里描绘了赏心亭的破败、金陵旧朝宫殿的荒芜,还有自然景色的变化。借这些景象,诗人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切感慨,也暗暗流露了自己突然遭遇政治打击后的复杂心情。其中“风雨破骄阳”一句有两层意思,既写了眼前风雨驱散烈日的实景,又暗指政治上的变故。结尾一联既表现出诗人不甘心消沉、希望有所作为的抱负,又透出他想寄情山水寻求精神超脱的矛盾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免宰相之后的1076年。当时他主持的“熙宁变法”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于是退居江宁。在游览赏心亭的时候,诗人把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对六朝兴衰的感慨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首既有着历史厚重感,又饱含个人情感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中以赏心亭的破败景象为切入点,描绘了眼前荒颓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历史遗迹荒芜、盛世不再的怅惘以及政治失意后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双关:“风雨破骄阳”既写自然天气中风雨驱散烈日的瞬间,又以“骄阳”隐喻阻挠变法的旧势力或政治困境,“风雨”象征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自身力量,暗含对时局的隐喻性批判。对比:通过“尘沙昏眼”和“山月清辉”的对比,以及“旧朝台殿”与“扁舟江海”的对照,增强历史兴亡带来的感慨。前一组对比中,尘沙的浑浊与山月的清朗形成反差,后一组则以旧朝宫殿的荒芜对应扁舟江海的自在,两者相互映衬,让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寻求超脱的心境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3. 分段赏析

首联“槛折檐倾野水傍,台城佳气已消亡”:赏心亭的栏杆折断、房檐倾斜,孤零零地傍着荒野水流,台城(六朝宫城)的王气早已消散。前句以“槛折檐倾”写亭台破败,后句用“佳气消亡”感慨六朝繁华不再,借眼前荒景引出历史兴亡之叹,奠定苍凉基调。颔联“难披榛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中“披榛莽”呼应“台城消亡”,写探寻历史遗迹的艰难;“独倚”“望八荒”既显孤独,又以天地之阔反衬个人失意,暗含对现实的无奈与对广阔世界的眺望。颈联“坐觉尘沙昏远眼,忽看风雨破骄阳”中“尘沙昏眼”既是实景,也喻指政治迷雾或人生困惑;“风雨破骄阳”表面写天气突变,实则暗指政治变故(如变法受挫),风雨象征冲击,骄阳或喻旧势力,暗含对局势变化的感慨。尾联“扁舟此日东南兴,欲尽江流万里长”中“扁舟”“东南兴”暗抒归隐之意,却以“江流万里”的浩渺承接,个人的渺小与江水的永恒形成对照。“欲尽”二字既写想随江流远去的旷达,又含对人生与历史长河的无尽感慨,余韵悠长,在退隐之思中透出不甘沉沦的意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金山三首(其三)》

下一篇:宋·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张祜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