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池塘水面平":骤雨过后,蓄满水的池塘平静无波,
# 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淡磨明镜照檐楹":清澈的池水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屋角檐楹。
# 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明镜:如同明镜。,淡磨:恬静安适。淡,一作澹,安静。
"东风忽起垂杨舞":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
# 舞:飘动。,垂杨:杨柳。
"更作荷心万点声":柳枝上残留的雨滴被风吹落,纷纷洒落在荷叶中央,发出万点清脆的声响。
# 荷心:荷花。荷:荷花,荷叶。,更作:化作。
北宋史学家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字贡父,一作贡夫、赣父,号公非,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庆历进士,为州县官二十年,迁国子监直讲,曾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地方官,官至中书舍人。刘攽学识渊博,与兄刘敞齐名。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一生潜心史学,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专任汉史部分,作《东汉刊误》,为人称诵。其诗语言平易朴实,简洁流畅,而含义深厚;写景丰富多彩,含蓄有致,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著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雨后池塘由静转动的瞬间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趣的悠然陶醉与超脱尘俗的闲适心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的前两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以“平”字、“明镜”之喻和“照”的静态呈现,着力刻画了雨霁初晴时池塘水面的极致宁静。后两句“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则笔锋陡转,“忽起”二字打破了之前的沉寂,东风骤至,这动态的风力更催化了柳叶上残留的雨滴纷纷洒落,敲打在荷叶之上,化作“万点声”的清脆交响,这是“动”的生动捕捉与声响强化。全诗前静后动,动静结合,赋予小小的池塘以无限的生命情趣与艺术魅力,令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虚实结合:“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表现得既具体又空灵。诗人以“明镜”比喻平静的水面,直接描绘了雨后池水清澈如镜、倒映屋檐楹柱的实景,这是视觉可感的真实画面。而“虚”的层面则体现在“淡磨”二字上:一方面,“磨镜”并非真实动作,而是诗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工雕琢的细腻感,暗示春雨轻柔拂过池面的动态过程。这样写使读者既能直观感受池塘的明净,又能自然联想到此前细雨润物的情景。比喻: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将雨后池塘水面直接比喻为明镜,生动地描绘出池水清澈、光滑如镜的状态。这里的“淡磨”二字尤为传神,仿佛池水被轻柔地打磨过,既突出了水面的平静,又暗示了雨水的洗涤使池面更加光洁。而“明镜”则直接点明了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关系,将池水与镜子联系起来,强调其倒映清晰的特点,能够完整映照出池塘边房屋的檐楹。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一雨池塘水面平”通过交代时间来描绘景物的。“一雨”二字堪称全诗的灵魂——正是这场雨,催生了后三句描绘的所有自然景象。诗的第二句是通过描写空间景物来写景的。首句“水面平”仅描述池水平整的形态,而此句通过“淡磨明镜”的比喻,凸显雨后池水清澈透亮的色泽,如同轻磨后的镜面般光洁。至于“照”字,则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巧妙加入动感的关键一笔。它让池塘的宁静安详里,悄悄蕴含了一丝动态的意味。这样写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描写方式有变化,更重要的是为读者理解后面两句写“风起柳舞”、“雨滴荷响”的动态场景,在感受上做了铺垫。另外,从营造意境的角度看,“照”字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随着“照”字出现的池面上“檐楹”的倒影,毫无疑问地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感。因为真实的屋檐柱子肯定是在池塘边上的。当然,这里对岸上檐柱的描写是通过水中的倒影来表现的,是一种虚写。但是这一笔,却为后面出现的另一个池岸景物——垂杨的出现做了准备,使得垂杨的出现显得很自然。同时,它也点明了“雨后池上”这个题目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其实不仅仅是池塘水面,还包括了池塘的岸边。前两句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细腻描绘了雨停后池面如镜、倒映檐楹的静景;而后两句“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则聚焦于宁静被打破的瞬间动景。其中,“更作荷心万点声”堪称全诗的灵魂——它捕捉了东风吹拂垂柳、积雨滴落荷叶的清脆声响,这滴滴答答的声音,正是此前那场“一雨”的轻柔余韵。诗人被这自然的余响深深触动而作诗,其动情之处本质上源于一种无意却深刻的揭示:自然界的宁静只是短暂相对的,而生生不息的律动才是永恒。若论此诗带给人的最大美感享受,并非源自对色彩或形态的精妙刻画,而在于它生动呈现了景物在动静间自然转换的内在节奏——如风声、雨滴声所构成的流淌乐章。这种呈现自然界自身律动的音乐性美感,让人倍感自然的亲切,进而引发心境与物境的和谐共鸣,这正是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既生动描绘了池塘的宁静景象,又捕捉了它的动态活力。其中,静谧的画面衬托出动态的突然与生动,而动态的景象又反过来突显了环境的清幽。这种动静交融的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一篇:宋·朱熹《偶成》
下一篇: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