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寄食常歉然":韩信寄人篱下生活时常常心怀窘迫不安,
"邂逅漂母能哀怜":偶然间遇到漂母,漂母却能怜悯他。
"当时哙等何由伍":当时的樊哙等人怎么能和韩信相提并论呢,
"但有淮阴恶少年":只有一些淮阴的不良少年与他为伍。
"谁道萧曹刀笔吏":谁能说萧何、曹参只是舞文弄墨的小吏,
"从容一语知人意":他们能从容地一言就理解韩信的心意。
"坛上平明大将旗":天刚亮在拜将坛上竖起大将的旗帜,
"举军尽惊王不疑":全军都惊讶于韩信被任命为大将,但汉王却毫不怀疑。
"救兵半楚潍半沙":救援的军队一半来自楚地一半来自潍水、沙地一带,
# 救兵半楚潍半沙:张本作搏兵击楚潍半涉。
"从初龙且闻信怯":一开始龙且就听说韩信胆小怯懦。
"鸿沟天下已横分":鸿沟为界天下已经大致被分割,
"谈笑重来卷楚氛":韩信却能谈笑间重新杀回卷起楚地的战乱风云。
"但以怯名终得羽":韩信最终因为“怯懦”的名声让项羽轻视,
"谁为孔费两将军":可又有谁能像孔将军、费将军那样成为韩信的得力助手呢。
# 孔费两将军:二人皆韩信将,即蓼候孔熙,费侯陈货。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开篇描绘韩信早年的窘迫处境,“寄食常歉然”写出他寄人篱下时内心的不安和窘迫。“邂逅漂母能哀怜”则展现出他在困境中遇到漂母的怜悯,这一情节为韩信的人生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同时也暗示了他日后会有不凡的际遇,从侧面反映出韩信当时虽身处困境但不失其独特之处。“当时哙等何由伍,但有淮阴恶少年”,通过对比,将韩信与樊哙等人进行比较,“何由伍”强调韩信与他们并非同一类人,凸显韩信的不凡。“但有淮阴恶少年”则描绘出当时韩信所处的环境,周围多是不良少年,进一步衬托出韩信的与众不同,暗示他日后必能脱颖而出。“谁道萧曹刀笔吏,从容一语知人意”,这两句转折,提到萧何和曹参这两位看似只是舞文弄墨的小吏。“从容一语知人意”表现出他们能够理解韩信的才能,从侧面烘托出韩信的才华出众,也体现出萧何、曹参识人之明,为韩信得到重用埋下伏笔。“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描述韩信被拜将的场景,“坛上平明大将旗”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氛围。“举军尽惊”写出全军对韩信被任命为大将的惊讶,而“王不疑”则突出汉王对韩信的信任,从侧面展现出韩信的才能得到了汉王的认可,也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表现做铺垫。“救兵半楚潍半沙,从初龙且闻信怯”,讲述韩信救援时的军队构成以及龙且对韩信的看法。“救兵半楚潍半沙”点明救援军队的来源。“从初龙且闻信怯”则体现出龙且一开始就轻视韩信,认为他胆小怯懦,为后文韩信以智谋战胜龙且埋下伏笔。“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描绘了战争局势,“鸿沟天下已横分”说明当时天下局势已大致分割。“谈笑重来卷楚氛”则突出韩信的从容和自信,他能在谈笑间重新杀回,扭转楚地的战局,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若定的风范。“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孔费两将军”,以感慨结尾,“但以怯名终得羽”说明韩信利用“怯懦”的名声让项羽轻视,从而取得胜利。“谁为孔费两将军”则表达了对韩信缺乏得力助手的遗憾,孔将军和费将军是韩信的得力部将,此句通过反问,流露出诗人对韩信在历史上缺少更多助力的一种思考和感慨。
上一篇:宋·王安石《陪友人中秋夕赏月》
下一篇:宋·王安石《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