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cǎo

朝代:宋作者:俞紫芝浏览量:2
mǎn
qiān
qiān
tóu
zhī
ruò
jiě
wàng
yōu
suí
绿
shuǐ
qīn
guǎn
yuǎn
dài
xié
yáng
guò
bié
zhōu
jīn
yuán
zhōng
huāng
yìng
yuè
shí
tóu
chéng
xià
lián
qiū
xíng
rén
chàng
wàng
wáng
sūn
mǎi
duàn
jīn
chāi
shí
èr
chóu

译文

那绿茸茸的野草布满了野外渡头,也不知道哪棵草真能让人忘记忧愁?芳草沿着细流一直铺到豪门别墅,它追随着落日延展到遥远的沙洲。金谷园中一片荒芜对着凄凉月色,石头城下孤清冷漠接待萧瑟深秋。过往行人依稀记得石崇身亡势败,招致坠楼香殒金钗折毁抱恨悠悠。

逐句剖析

"满目芊芊野渡头":那绿茸茸的野草布满了野外渡头,

# 芊芊:也作千千、仟仟、阡阡。形容草木茂盛、葱绿的样子。

"不知若个解忘忧":也不知道哪棵草真能让人忘记忧愁?

# 若个:清代李调元《方言藻》解为“那个”。

"细随绿水侵离馆":芳草沿着细流一直铺到豪门别墅,

# 离馆:即别馆、别墅。这里指西晋石崇官荆州刺史时,以劫掠客商致巨富所建的豪宅。

"远带斜阳过别洲":它追随着落日延展到遥远的沙洲。

# 别洲:荒远沙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金谷园中一片荒芜对着凄凉月色,

# 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

"石头城下碧连秋":石头城下孤清冷漠接待萧瑟深秋。

# 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设都城于此。金粉膏泽,豪华相继。

"行人怅望王孙去":过往行人依稀记得石崇身亡势败,

# 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这里指石崇。

"买断金钗十二愁":招致坠楼香殒金钗折毁抱恨悠悠。

# 金钗十二:指美女,此处指石崇爱妾绿珠,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赵王司马伦派孙秀杀石崇,欲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古乐府》有头上金钗十二行之句,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说古人发高,故能插金钗六双。,买断:招致来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草》是由宋代文学家俞紫芝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首联、颔联与颈联皆紧扣“草”这一意象铺陈,以远近交织的视角勾勒草色绵延,用虚实相生的笔触描摹草影摇曳,借今昔对照的手法展现草木荣枯。至尾联笔锋陡然转向人事,以“昙花一现”喻富贵短暂,直言追名逐利终究不过是繁华泡影,终将消散于历史长河。全诗行文含蓄委婉,遣词新颖精巧,巧妙运用虚实、远近、今昔多重对比,在草的枯荣更迭间,将人世兴衰无常的沧桑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余韵悠长、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俞紫芝(?~1086?),宋代词人。字秀老,改字无本,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少时有高尚的品行,笃信佛教,得浮屠氏心法,终身不娶不仕。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俞紫芝与其弟俞子中从游,颇得赏识。俞紫芝工诗,其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其诗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数好山都上心”“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为王安石所激赏。代表作品有《南涧月夕》《旅中谕怀》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草》是宋代俞紫芝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诗人一生虔诚信奉佛教,淡泊名利,自始至终未曾踏入仕途。某次远行途中,他行经一处荒僻野渡,但见岸边荒草丛生,满目苍绿却尽显寂寥。面对此景,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人世兴衰无常,顿悟功名利禄不过如过眼云烟,恰似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相比之下,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虽卑微平凡,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坚韧,更令人心生敬畏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展现了草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借草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诗歌首联便展现出虚实相生之妙。“满目芊芊野渡头”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诗人将渡口处碧草繁茂的景象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紧接着“不知若个解忘忧”则由实入虚,化用古代“萱草忘忧”的传说,引发对忘忧之草的思索,赋予野草超脱现实的精神内涵。虚实的巧妙转换,既勾勒出具体的自然景象,又拓展了诗歌的精神维度。对比:“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通过今昔对比,将金谷园昔日的奢华与如今衰草映月的荒凉相对照,石头城往昔的繁华与当下秋草连绵的萧瑟相映衬。曾经的富贵繁华转瞬即逝,唯有野草依然遵循着荣枯规律,在岁月中生生不息,有力地烘托出人世无常、富贵短暂的主旨。用典:“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化用典故,暗含石崇与绿珠的故事。石崇富可敌国,其宠妾绿珠为他堕楼而死,然而最终石崇人亡财空。诗人借此典故,以“行人怅望”的场景,将石崇的兴衰史浓缩于笔端,深刻地揭示出追逐功名利禄终究是一场空的道理,使诗歌的批判意味和历史厚重感陡然增强。

3. 分段赏析

首联“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以渡头草起笔,继而转至忘忧草,构建虚实相生之境。“满目芊芊野渡头”如工笔绘景,将茸茸碧草铺展于眼前,既紧扣诗题,又以野渡为基点,为后文“绿水”“别洲”的延展埋下伏笔。此句精警中见自然,瞬间将读者引入荒僻却生机盎然的场景。诗人并未顺势铺陈草的繁茂,而是以“不知若个解忘忧?”一问宕开,暗引古代“萱草忘忧”典故,既呼应前文野渡草的悠然之态,又赋予草木超脱尘世的哲思,为全篇奠定了借物抒情的基调。颔联“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视角由近及远,从离馆草延伸至别洲草,勾勒出草色蔓延的宏阔图景。近处,芊芊绿草顺着碧水流向华美的离馆,一个“侵”字赋予草以主动之势,将野草的蓬勃与离馆的富丽形成鲜明对照;远处,茫茫青草裹挟着夕阳余晖掠过荒洲,“带”“过”二字灵动鲜活,生动展现出草不择贵贱、肆意生长的姿态,暗含对世间万物平等的哲思。颈联“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跨越时空,以金谷园与石头城的秋草为意象,书写历史兴衰。昔日石崇的金谷园,“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园中丝竹管弦、奇花异草,极尽奢华;而今衰草映月,只剩一片凄凉。六朝古都石头城,曾经金粉繁华,虎踞龙盘,如今也唯有秋草摇曳,败叶飘零。诗人以今昔强烈的对比反差,将广阔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纳入诗行,既以草的枯荣反衬豪富的转瞬即逝,更暗含“草枯犹荣,人败难复”的深沉感慨,笔法委婉而意蕴丰赡。尾联“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诗人笔锋骤转,从草木世界切入人事沉浮。“送王孙愁”与“金钗愁”化用典故,暗指石崇失势、绿珠坠楼的悲剧,直陈富贵如昙花一现的无常。至此,诗歌方回应首联“忘忧”之问,以争逐名利终成泡影的结局,与野草“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形成终极对照,将人世沧桑的慨叹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草诗另辟蹊径,既未将草作为喻体托物言志,也不单纯以草入景渲染氛围,而是巧妙借草抒发内心情愫。在抒情方式上,诗人摒弃直白表露,转而采用对比手法,含蓄委婉地传递情感。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在虚实相生间,将渡头青草的实景与园中芳草的虚景相互映照;于远近交织处,将离馆近处的萋萋芳草与别洲远处的悠悠草色次第铺展;借今昔对照,以渡头当下之草呼应金谷往昔之草;达物意交融,表面写草之形神,实则寄寓人情。整首诗立意新颖,炼字精工,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取材于野草,虚、实相照,渡之草为实,金谷园中之草为虚,借以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意蕴丰富,曲折委婉。

珠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叶昌《中国历代名诗今译》

# 古典诗歌中说到草时,要么与离别相联系,要么与兴亡有关。一般的诗歌中说到离情时,就不说兴亡之感;说兴亡之感时,就不说离情。这首诗的特色是把与草相联得最紧密的两种感情——离情与兴亡之感统一在一首诗中。特别是以草的连年繁茂反衬人世沧桑,使诗歌显得别具一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德明《古代咏物诗精选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守岁》

下一篇:宋·寇准《微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