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船上谢三郎":有一位垂钓的渔父叫谢三郎。
# 谢三郎:《苕溪渔隐丛话》引《传灯录》云:“元沙,福州闽县人,姓谢氏,幼好垂钓,泛小船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尘。乃弃钓艇,投芙蓉山训禅落发。秀老用其事也。”
"双鬓已苍苍":你看他两鬓如霜,显得那么苍老。
"蓑衣未必清贵":他说别看这一身蓑衣一斗笠,比穿锦衣裘皮都来得高贵,
# 清贵:清高而显贵。
"不肯换金章":你就是拿当官的金印来,我也不换给你。
# 金章:金印。
"汀草畔":在长满青草的汀州水畔,
#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浦花旁":在长满芦苇的水滨旁。
# 浦:水滨。
"静鸣榔":渔翁静静地用长木棍敲打着船舷。
# 榔:捕鱼时用以敲船的长木棍。
"自来好个":自由自在,
"渔父家风":好一派渔父家风,
"一片潇湘":悠然地生活在这旷远苍茫的潇湘大地上。
宋代词人
俞紫芝(?~1086?),宋代词人。字秀老,改字无本,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少时有高尚的品行,笃信佛教,得浮屠氏心法,终身不娶不仕。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俞紫芝与其弟俞子中从游,颇得赏识。俞紫芝工诗,其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其诗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数好山都上心”“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为王安石所激赏。代表作品有《南涧月夕》《旅中谕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渔父的词。描绘了渔父谢三郎的生活,通过刻画其双鬓苍苍、身披蓑衣、垂钓江浦的形象,展现他安于渔樵、不屑仕途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渔父清高自守的赞美和对这种闲适自在、与自然相融的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钓鱼船上谢三郎”化用玄沙公案中的典故,谢三郎本为禅门人物,词人借其形象融入渔父身份,将禅僧的超脱与渔者的隐逸相融合。“金章”则是古代官员的印章,代指仕途荣华,与“蓑衣”形成鲜明对照,以“不肯换”的决绝,暗合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传统。这些用典不着痕迹,既赋予渔父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通过典故的象征意义,强化了对清高自守品格的赞美。典故的活用让词作在简练语言中蕴含丰富内涵,既显禅意,又表隐逸情怀,使渔父形象兼具僧的通透与士的风骨。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二句“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化用典故塑造形象,“钓鱼船上”点明身份,“双鬓苍苍”勾勒出渔翁苍老模样,画面感极强,仿佛其人就在眼前。次二句“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写渔翁心态,虽蓑衣不比官服尊贵,却坚决不换“金章”(象征仕途),直白展现他安于清贫、不屑官场的隐士风骨,态度鲜明。下片前三句“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铺展恬淡生活图景,汀洲芳草、水滨野花为背景,渔翁在其间静静敲击船板(鸣榔),动作悠然,尽显生活的闲适飘逸,意境如诗,引人沉醉。末三句“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是对渔翁生活的由衷赞美,“好个渔父家风”直抒胸臆,“一片潇湘”以景衬情,既写环境的清旷,更传渔翁超然物外的隐士意趣,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通读这首词,开头以“钓鱼船上谢三郎”自比,结尾又点出“渔父家风”,始终紧扣玄沙公案。对颂古的熟练运用,能看出作者扎实的文字禅功底。不过,和颂古旨在阐明公案含义不同,俞紫芝这首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玄沙三十岁就出家了,而词里的主人公是两鬓斑白的渔者。他以渔事为高,不愿侍奉王侯,寄情山水,放任自然。这个渔父既不是禅僧,也不是真正的渔夫,而是在金印和蓑衣间做了选择的读书人,这其实是俞紫芝的自我写照。不管是钓鱼船上的谢三郎,还是渔父,都是他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中国文学中,以渔父自比的不少,以禅僧自比的也有,但像这首词这样,把禅僧、渔父和士人自身形象融合在一起的,还是头一次。剃除须发、以谢三郎形象示人的禅师,与两鬓苍苍、追求禅趣的居士,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俞紫芝这首词借玄沙公案抒发隐逸情怀,塑造出僧俗合一的渔父形象。所谓“渔父家风”,其实是他既向往解脱、又追求逍遥的个人风格的自我写照。
# 非道意岑寂,其语不能如是。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
# 这是一首反映隐逸情怀的作品,粗读起来无甚奇特。细品后却发现,与其他渔隐类诗词不同,该词无论在用语、用典、造境上,都有授禅入词的痕迹。
不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伍晓蔓《“渔父家风”与江西诗派》
上一篇:宋·文天祥《世事》
下一篇:宋·释昙华《偈颂六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