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diào
chuán
shàng
xiè
sān
láng

朝代:宋作者:俞紫芝浏览量:3
diào
chuán
shàng
xiè
sān
láng
shuāng
bìn
cāng
cāng
suō
wèi
qīng
guì
kěn
huàn
jīn
zhāng
tīng
cǎo
pàn
huā
páng
jìng
míng
láng
lái
hǎo
jiā
fēng
piàn
xiāo
xiāng

译文

有一位垂钓的渔父叫谢三郎。你看他两鬓如霜,显得那么苍老。他说别看这一身蓑衣一斗笠,比穿锦衣裘皮都来得高贵,你就是拿当官的金印来,我也不换给你。在长满青草的汀州水畔,在长满芦苇的水滨旁。渔翁静静地用长木棍敲打着船舷。自由自在,好一派渔父家风,悠然地生活在这旷远苍茫的潇湘大地上。

逐句剖析

"钓鱼船上谢三郎":有一位垂钓的渔父叫谢三郎。

# 谢三郎:《苕溪渔隐丛话》引《传灯录》云:“元沙,福州闽县人,姓谢氏,幼好垂钓,泛小船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尘。乃弃钓艇,投芙蓉山训禅落发。秀老用其事也。”

"双鬓已苍苍":你看他两鬓如霜,显得那么苍老。

"蓑衣未必清贵":他说别看这一身蓑衣一斗笠,比穿锦衣裘皮都来得高贵,

# 清贵:清高而显贵。

"不肯换金章":你就是拿当官的金印来,我也不换给你。

# 金章:金印。

"汀草畔":在长满青草的汀州水畔,

#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浦花旁":在长满芦苇的水滨旁。

# 浦:水滨。

"静鸣榔":渔翁静静地用长木棍敲打着船舷。

# 榔:捕鱼时用以敲船的长木棍。

"自来好个":自由自在,

"渔父家风":好一派渔父家风,

"一片潇湘":悠然地生活在这旷远苍茫的潇湘大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钓鱼船上谢三郎》是北宋俞紫芝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清高自守的渔父的清雅生活。词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上片着重写这位渔翁安于清贫度日,对官场仕途毫无艳羡之心,一心守着简单的生活;下片则细致描绘他日常的闲适景象,展现出无拘无束的自在情态。整首词语言朴素凝练,营造出清雅淡泊的意境。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将渔父的形象刻画得鲜活可感,读来仿佛能亲眼见到这位渔翁的模样,生动而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俞紫芝(?~1086?),宋代词人。字秀老,改字无本,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少时有高尚的品行,笃信佛教,得浮屠氏心法,终身不娶不仕。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俞紫芝与其弟俞子中从游,颇得赏识。俞紫芝工诗,其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其诗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数好山都上心”“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为王安石所激赏。代表作品有《南涧月夕》《旅中谕怀》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俞紫芝是黄龙慧南的弟子,属于建隆昭庆这一门派。他的师父评价他“喜欢讲世俗化的禅理”。他曾写过《唱道歌》十章,在诗里极力表达世间万事都像浮云一样虚幻,尘世中为名利奔波的煎熬让人厌烦。俞紫芝热衷于把禅学修养融入日常世俗生活,这份兴趣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词,只是具体的创作时间现在已经不清楚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渔父的词。描绘了渔父谢三郎的生活,通过刻画其双鬓苍苍、身披蓑衣、垂钓江浦的形象,展现他安于渔樵、不屑仕途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渔父清高自守的赞美和对这种闲适自在、与自然相融的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钓鱼船上谢三郎”化用玄沙公案中的典故,谢三郎本为禅门人物,词人借其形象融入渔父身份,将禅僧的超脱与渔者的隐逸相融合。“金章”则是古代官员的印章,代指仕途荣华,与“蓑衣”形成鲜明对照,以“不肯换”的决绝,暗合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传统。这些用典不着痕迹,既赋予渔父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通过典故的象征意义,强化了对清高自守品格的赞美。典故的活用让词作在简练语言中蕴含丰富内涵,既显禅意,又表隐逸情怀,使渔父形象兼具僧的通透与士的风骨。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二句“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化用典故塑造形象,“钓鱼船上”点明身份,“双鬓苍苍”勾勒出渔翁苍老模样,画面感极强,仿佛其人就在眼前。次二句“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写渔翁心态,虽蓑衣不比官服尊贵,却坚决不换“金章”(象征仕途),直白展现他安于清贫、不屑官场的隐士风骨,态度鲜明。下片前三句“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铺展恬淡生活图景,汀洲芳草、水滨野花为背景,渔翁在其间静静敲击船板(鸣榔),动作悠然,尽显生活的闲适飘逸,意境如诗,引人沉醉。末三句“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是对渔翁生活的由衷赞美,“好个渔父家风”直抒胸臆,“一片潇湘”以景衬情,既写环境的清旷,更传渔翁超然物外的隐士意趣,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通读这首词,开头以“钓鱼船上谢三郎”自比,结尾又点出“渔父家风”,始终紧扣玄沙公案。对颂古的熟练运用,能看出作者扎实的文字禅功底。不过,和颂古旨在阐明公案含义不同,俞紫芝这首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玄沙三十岁就出家了,而词里的主人公是两鬓斑白的渔者。他以渔事为高,不愿侍奉王侯,寄情山水,放任自然。这个渔父既不是禅僧,也不是真正的渔夫,而是在金印和蓑衣间做了选择的读书人,这其实是俞紫芝的自我写照。不管是钓鱼船上的谢三郎,还是渔父,都是他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中国文学中,以渔父自比的不少,以禅僧自比的也有,但像这首词这样,把禅僧、渔父和士人自身形象融合在一起的,还是头一次。剃除须发、以谢三郎形象示人的禅师,与两鬓苍苍、追求禅趣的居士,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俞紫芝这首词借玄沙公案抒发隐逸情怀,塑造出僧俗合一的渔父形象。所谓“渔父家风”,其实是他既向往解脱、又追求逍遥的个人风格的自我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非道意岑寂,其语不能如是。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

# 这是一首反映隐逸情怀的作品,粗读起来无甚奇特。细品后却发现,与其他渔隐类诗词不同,该词无论在用语、用典、造境上,都有授禅入词的痕迹。

不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伍晓蔓《“渔父家风”与江西诗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世事》

下一篇:宋·释昙华《偈颂六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