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垂尽岁":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
# 垂尽:快要结束。
"有似赴壑蛇":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 壑:山谷。
"修鳞半已没":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
#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去意谁能遮":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况欲系其尾":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
"虽勤知奈何":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强不睡":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
# 强:勉强。
"相守夜欢哗":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 哗:一作“喧”。
"晨鸡且勿唱":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
"更鼓畏添挝":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 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坐久灯烬落":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
# 灯烬: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起看北斗斜":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 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明年岂无年":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
"心事恐蹉跎":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努力尽今夕":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
"少年犹可夸":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节日习俗诗。介绍了苏轼在仁宗嘉祐七年守岁时的所感所思;描绘了守岁夜晚儿童欢闹与大人坚守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营造了从反面质疑到正面肯定、情感起伏变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珍惜当下、勉励亲人的积极态度与深厚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的开篇“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用生动的比喻,将即将逝去的岁月比作一条向深谷奔去的蛇,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性。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儿童与大人守岁的不同态度,如“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与“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守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借代:“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中的“修鳞”借代蛇的身体,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挽留的特质。拟人:“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两句中,将晨鸡和更鼓赋予了人的特性,似乎它们也在为守岁的人们担忧时间的流逝,不愿催促新的一天的到来。白描:“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运用了白描手法,直接描绘了守岁时的情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给人以真实、质朴的感受。
3. 分段赏析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诗人以“赴壑蛇”比喻即将过去的岁月,形象地描绘了时间如蛇般悄无声息地滑入深渊,难以挽回。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富有哲理,让人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这里的“修鳞”指的是蛇身上长长的鳞片,象征着时间的片段。鳞片已经有一半没入深渊,意味着时间已经大半流逝,且这种流逝是无法阻挡的。诗人用“去意谁能遮”表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无力感。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诗人进一步表达了想要留住时间的愿望,但深知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改变时间流逝的事实。这里的“系其尾”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暗示了人们对时间的留恋与不舍。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与前面几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因为对新年的期待而强忍着不睡,他们相互守夜,欢声笑语不断。这展现了孩子们纯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天性,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诗人希望晨鸡不要啼叫,更鼓不要敲响,因为这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到来,也意味着旧岁的彻底离去。这种心理反映了诗人对旧岁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长时间的静坐使灯油燃尽,灯烬落下;起身仰望,只见北斗星已经倾斜。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深人静、时间流逝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诗人虽然知道明年还会有新年到来,但担心自己的心愿和计划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蹉跎。这里的“心事恐蹉跎”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时间的珍视。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鼓励自己要珍惜今宵,努力把握现在,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追逐梦想、实现价值。这里的“少年犹可誇”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也是对自己年轻时光的怀念与珍视。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守岁》一诗,以浅显易懂的诗意,传达了珍惜时光、勤勉不辍的深刻内涵。作者巧妙运用蛇蜕皮的生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仿佛告诫人们:一旦时光如蛇般悄然离去,便再难挽留。这一比喻不仅寓意深远,更暗示着人们应当时刻警醒,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时间,以免在岁月流逝中留下遗憾。
# 一结“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自慰语也。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
# 前六句比,中六句赋,结句犹可夸者,非幸词,正以见去日苦多,而盛年之不再也。此与《别岁》一首,佳处不减魏武短歌。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宋·方信孺《任嚣城》
下一篇:宋·俞紫芝《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