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无梦得还家":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
# :没有。,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独立青峰野水涯":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 青峰:苍翠的山峰。
"天地寂寥山雨歇":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
# 歇:停止。
"几生修得到梅花":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 修:修炼。,几生:何年何月,几时。
宋末元初文学家
谢枋得(1226~1289),宋末元初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曾担任六部侍郎,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因出题指摘贾似道而被罢斥,后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屡拒元朝征召,终被拘至大都绝食而死。其诗以忠义见称,慷慨激烈,或沉痛苍凉。其文推尊欧、苏,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文体卑陋极矣”,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代表作品有《文章轨范》《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武夷山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遗民诗。描绘了诗人十年无家可归,独立于青峰野水之涯的情景,展现了天地寂寥、山雨初歇的画面。借梅花凌寒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绝不向敌人屈膝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象征:“独立青峰野水涯”中,“青峰”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孤高品格的象征,通过自然景物凸显诗人的气节与风骨;末句以梅花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借梅花凌寒独放、卓尔不群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这种品格的仰慕与自期。借景抒情:“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描绘山雨初歇后天地的寂静景象,既写山中实景,又暗喻人间的沉寂压抑,借自然之景抒发诗人对时局的深沉慨叹。用典: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用了梅花象征高洁品格的典故。古典诗词中,梅花常被赋予凌寒独放、坚贞不屈的内涵(如陆游“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以梅花喻高洁气节,王安石“凌寒独自开”赞其孤高品格)。作者在此借梅花这一经典意象,以问句形式表达对梅花境界的仰慕,实则以梅格自期,含蓄表明愿终身坚守气节、绝不屈膝于新朝的决心。托物言志:全诗通过描写自身在青峰野水间的处境,以及对梅花品格的期许,将对故国的思念、对气节的坚守等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含蓄地抒发情志。
3. 分段赏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叙写抗元失利后的十年间始终未能归返故乡。诗人刻意用“无梦得还家”而非“未还家”,意在强调连魂牵梦绕的归家之念都不曾有过,深刻凸显其与新朝政权决绝的态度。作为宋末遗民,他以隐匿深山的方式表明不臣服之心,此句提纲挈领,既交代了十年漂泊的缘由,更鲜明展现出抗节隐居的坚定志向。次句“独立青峰野水涯”中,“独立”一词如铁画银钩,勾勒出诗人茕茕孑立却顶天立地的形象,尽显其卓然不群的气节与刚直不屈的风骨。“青峰野水涯”表面是铺陈武夷山奇峰挺峙、野水悠悠的自然景致,实则暗喻故国山河破碎后空旷寂寥的苍凉况味。诗人伫立其间,身影孤寂如孤松立雪,内心交织着山河沦丧的悲怆与壮志难酬的怅惘。那巍然耸立的青峰,既是自然景观的写照,更是诗人孤高人格的外化与象征。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笔触转向雨后的山间景象:山雨初停,天地间一片空寂,田野清远开阔,云层低沉黯淡,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这看似纯粹的景物描写,实则蕴含双重意味:既如实描绘了山中雨后的静谧氛围,又暗指现实世界的沉寂——曾经风起云涌的抗元斗争已平息,朝野内外陷入万马齐喑的压抑境地,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沉慨叹。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以诘问句式收束全篇,巧妙援引梅花这一经典意象。梅花素有凌寒绽放、坚贞高洁的象征意义,在数九隆冬之际独秀于天地之间,待春日来临却又默默隐匿于群芳之中,始终保持孤高淡泊的姿态。诗人以梅为镜,借对梅花境界的向往,含蓄而强烈地表达了对自身气节的严苛自期——愿以梅格为范,终身坚守民族大义,即便历经“几生”修持,也要永葆不屈的灵魂,绝无向强权低头的丝毫动摇。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将自身置于青峰耸立、野水环绕的环境之中,以梅花的高洁品格自勉。其诗风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在清逸空旷的意境中蕴含着苍凉沉郁的基调。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索,情感厚重而悠长,意韵深远绵长。
上一篇:宋·苏轼《贾谊论》
下一篇:宋·刘攽《新晴(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