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yín

朝代:宋作者:谢枋得浏览量:3
guī
chè
gēng
shí
shì
cán
chóu
xìn
lóu
tóu
yáng
liǔ
yuè
rén
wèi
céng
guī

译文

杜鹃鸟直啼叫到四更时,起身来看蚕多怕桑叶稀。不相信楼头杨柳挂残月,美人在轻歌曼舞还未归。

逐句剖析

"子规啼彻四更时":杜鹃鸟直啼叫到四更时,

# 四更:古时一夜为五更,四更在天亮之前。,啼彻:啼个不停,从黄昏直到四更,是为“彻”。,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起视蚕稠怕叶稀":起身来看蚕多怕桑叶稀。

# 蚕稠:蚕多而聚集在一起。稠:多而密。

"不信楼头杨柳月":不相信楼头杨柳挂残月,

# 杨柳月:挂在柳梢的月亮,暗示夜已深。

"玉人歌舞未曾归":美人在轻歌曼舞还未归。

# 玉人:美丽的女子,此处指歌女舞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蚕妇吟》是南宋诗人谢枋得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得特别巧妙,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不眠之夜”来展现社会的不公:一边是富贵人家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一边是养蚕的农妇熬夜劳作只为温饱。诗人用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文学家

谢枋得(1226~1289),宋末元初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曾担任六部侍郎,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因出题指摘贾似道而被罢斥,后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屡拒元朝征召,终被拘至大都绝食而死。其诗以忠义见称,慷慨激烈,或沉痛苍凉。其文推尊欧、苏,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文体卑陋极矣”,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代表作品有《文章轨范》《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武夷山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民间歌谣往往真实反映百姓生活,正如古语所说:“劳苦者歌唱自己的劳作,饥饿者吟咏自己的食物。”这些来自底层的呼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矛盾与不公。因此,许多诗人特意采用劳动人民的语言形式,通过诗歌揭露时弊,为平民百姓发声。这首诗即是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描绘了蚕妇与富贵人家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玉人歌舞未曾归”​​,“玉人”代指权贵家的歌姬舞女,将富贵人家的荒淫享乐来与蚕妇的辛勤劳作形成强烈对比,同是夜不成寐,一是歌舞宴乐,一是忧心温饱,悬殊甚巨。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题为《蚕妇吟》,表面写养蚕妇女的辛劳,实则通过巧妙对比,揭露了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诗人用短短四句,就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并置呈现,使主题更加深刻。开篇以子规鸟的啼叫点明时节。这种鸟在春天昼夜不停地鸣叫,传说会一直叫到吐血而死。诗中“啼彻”二字,生动描绘了从黄昏到四更时分(凌晨1-3点)的持续啼鸣。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本该是人们酣睡之时,却有一位养蚕妇女辗转难眠。第二句道出她夜不能寐的原因:担心蚕宝宝吃不饱。“怕”字统领全句,原本语序应为“起视怕蚕稠叶稀”,为符合格律作了调整。这里“蚕稠”并非指蚕多,而是说蚕长大后食量剧增,桑叶供不应求时,蚕儿就会挤作一团。这种“蚕稠”与“叶稀”的恶性循环,让蚕妇不得不彻夜照料。后两句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截然不同的场景。蚕妇望见楼头柳梢上的明月,知道已是四更天。在她朴素的认知里,这个时辰所有人都该在梦乡,可耳边却传来阵阵歌舞声。这让她困惑不已——“不信”二字领起下文,她无法理解为何那些歌舞女子深夜还不休息。其实诗人意在讽刺那些通宵达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这与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写法异曲同工,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全诗构思精巧,通过蚕妇的视角和困惑,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养蚕人彻夜劳碌是为生计所迫,而权贵们通宵宴乐却是纵情享乐。两相对照,劳动者的艰辛与统治者的奢靡形成强烈反差,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蚕妇吟》是南宋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采用独特的对比手法,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夜晚场景并置呈现:一边是富贵人家通宵达旦的歌舞宴乐,一边是蚕妇忧心温饱的辛勤劳作。同样是深夜未眠,却展现出天壤之别的生活境遇。这种强烈的反差,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批判力量。正是这种新颖的视角和精准的矛头指向,让这首诗在历代广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言蚕妇闻子规啼而不寐,啼毕时已四更矣。起视其蚕筐,恐蚕稠而桑叶之稀,又从而添益其叶也。楼头残月,挂于柳梢,天欲明矣。而玉人歌舞,犹未归来也。

清王相《新校千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蹭蹬》

下一篇: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