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míng

朝代:宋作者:张载浏览量:3
qián
chēng
kūn
chēng
miǎo
yān
nǎi
hùn
rán
zhōng
chù
tiān
zhī
tiān
zhī
shuài
xìng
mín
tóng
bāo
jūn
zhě
zōng
chén
zōng
zhī
jiā
xiàng
zūn
gāo
nián
suǒ
zhǎng
zhǎng
ruò
suǒ
yòu
yòu
shèng
xián
xiù
fán
tiān
xià
lóng
cán
qióng
guān
guǎ
jiē
xiōng
zhī
diān
lián
ér
gào
zhě
shí
bǎo
zhī
zhī
qiě
yōu
chún
xiào
zhě
wéi
yuē
bèi
hài
rén
yuē
zéi
è
zhě
cái
jiàn
xíng
wéi
xiào
zhě
zhī
huà
shàn
shù
shì
qióng
shén
shàn
zhì
kuì
lòu
wéi
tiǎn
cún
xīn
yǎng
xìng
wéi
fěi
xiè
zhǐ
jiǔ
chóng
zhī
yǎng
yīng
cái
yǐng
fēng
rén
zhī
lèi
chí
láo
ér
shùn
gōng
suǒ
táo
ér
dài
pēng
shēn
shēng
gōng
shòu
ér
guī
quán
zhě
shēn
yǒng
cóng
ér
shùn
lìng
zhě
guì
jiāng
hòu
zhī
shēng
pín
jiàn
yōu
yōng
chéng
cún
shùn
shì
níng

译文

《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才算是善于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即便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于乾坤父母,时时存仁心、养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化英才、培育英才,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不松懈、继续努力,以使父母达到欢悦,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人,是曾参!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人。是伯奇。富贵福禄的恩泽,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我的生活;贫困忧虑烦恼悲哀,是用来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的。活着的时候,我顺从(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时候,心安理得,我安宁而逝。

逐句剖析

"乾称父":《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

# 乾称父:乾称父二句:《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坤称母":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

# 坤:地也,故称乎母。

"予兹藐焉":我如此的藐小,

# 藐:弱小,多指幼儿。《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眇通藐。,兹:语气词。,予:我。

"乃混然中处":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 中处:处于天地之中。,混然: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解释为:“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

"故天地之塞":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

# 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吾其体":就是我的形色之体;

# 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塞只是气,吾之体即天地之气。”

"天地之帅":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

# 天地之帅: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帅,带领;遵循。

"吾其性":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 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

"民":人民百姓,

# 民:人民。

"吾同胞":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

# 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

"物":而万物,

# 物:万物,此处指人类以外的生物。

"吾与也":皆与我为同类。

# 与:同类。

"大君者":天子,

# 大君:指天子。

"吾父母宗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

# 宗子:嫡长子。,吾父母:指乾坤、天地。

"其大臣":而大臣,

"宗子之家相也":则是嫡长子的管家。

# 家相:家宰。相,宰相。

"尊高年":“尊敬年高者”(的意义),

# 尊高年:尊高年四句:《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长其长":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

# 长其长:前长字为动词,后长字为名词,意为尊重年长之人。,所以:以此;以之。

"慈孤弱":慈爱孤苦弱小者,

"所以幼其幼":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

# 幼其幼:幼其幼同,意为爱抚年幼之人。

"圣":所谓的圣人,

# 圣:圣其合德二句:圣其合德,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易传·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其合德":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相合的人;

"贤":而贤人,

# 贤:“贤,其秀也”二句: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

"其秀也":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

# 秀:灵秀。

"凡天下疲癃、":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

# 凡天下疲癃: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二句:《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疲癃,衰老龙钟的人。

"残疾、":有残疾的人、

"茕独、":孤苦无依之人、

# 茕独:孤苦伶仃的人。

"鳏寡":鳏夫寡妇,

# 鳏寡:鳏夫和寡妇。

"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

# 无告:无可诉告。一说为无靠,告通靠。,颠连:困顿;苦难。

"于时保之":及时地保育他们,

# 于时保之:于时保之二句:《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于时,郑玄笺:“时,是也。”保之,郑玄笺为:“得安文王之道。”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二引朱熹注为:“畏天以自保。”

"子之翼也":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

# 翼:小心翼翼。《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乐且不忧":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

# 乐且不忧:《易传·系辞上》:“易与天地准……乐天知命,故不忧。”

"纯乎孝者也":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

# 纯乎孝者也:《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所引诗见《诗经·大雅·既醉》。杜预注:“纯,犹笃也。”

"违曰悖德":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

# 违曰悖德:违曰悖德二句:《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

"害仁曰贼":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

"济恶者不才":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

# 不才:没有才能。《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皡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济恶:助长为恶。

"其践形":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

# 践形:体现出人的天赋品质。《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赵岐注:“圣人内外文明,然后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践,实现;实行。

"惟肖者也":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

# 惟肖:《尚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惟肖。”肖,相似。《说文》:“肖,骨肉相似也。”此处即专指子对父的相似。

"知化则善述其事":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才算是善于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

# 知化则善述其事:知化则善述其事二句:二“其”字都指天地乾坤而言。天地乾坤所做之事为化育,所存之志为神妙的天机,圣人继承其事其志犹如孝子继承父母。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穷神则善继其志":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

# 穷神: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不愧屋漏为无忝":即便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于乾坤父母,

# 无忝:《孝经·士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所引诗见《诗经·小雅·小宛》。忝,羞辱;有愧于。,不愧屋漏: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作:“《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引诗见《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意为诸侯卿大夫觐见助祭,屋漏为宗庙的西北隅,不愧意为有神见己所为而己不惭愧。

"存心养性为匪懈":时时存仁心、养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

# 匪懈:《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所引诗见《诗经·大雅·烝民》。夙夜,早晚;夙,早。匪懈,不懈;匪同非。,存心养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恶旨酒":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

# 恶旨酒:《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意为禹不喜欢美酒,而喜欢有益的话。崇伯子,夏禹之父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

"崇伯子之顾养":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

# 顾养: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育英才":化英才、培育英才,

# 育英才:《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颍封人之锡类":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

# 锡类:永赐尔类的简称。锡:一作赐。,颍封人:即颍考叔,曾任颍谷封人。春秋时郑国人,以事母至孝著称,《左传·隐公元年》有记载。

"不弛劳而厎豫":不松懈、继续努力,以使父母达到欢悦,

# 厎豫:致使其快乐。《尔雅》:“厎,致也。豫,乐也。”豫:乐也。,不弛劳:勤劳不松懈。弛,本义为放松弓箭,引申为松懈、延缓、减弱。

"舜其功也":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

# 舜其功也:意为这是舜所获得的成功。史称舜事其父瞽瞍至孝,《大戴礼记·五帝德》:“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无所逃而待烹":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

"申生其恭也":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

# 恭:申生死后的谥号,《谥法》:“敬顺事上曰恭。”事见《国语》及《左传》。《礼记·檀弓上》:“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曷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曷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晋献公宠爱骊姬,申生为其所僭,自经而死。文中所说“待烹”,犹言待死,并非确指。

"体其受而归全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人,

# 归全:保全身体,归之于父母。,体其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

"参乎":是曾参!

# 参: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孝经》均为其所作。《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又《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勇于从而顺令者":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人。

# 勇于从而顺令:勇于顺从父母的旨意。

"伯奇也":是伯奇。

# 伯奇:古代孝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尹吉甫为周宣王大臣。《汉书》卷七十九颜师古注引《说苑》:“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重。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僭伯奇,而王信之,乃放伯奇也。”

"富贵福泽":富贵福禄的恩泽,

# 福泽:福利恩泽。

"将厚吾之生也":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我的生活;

# 将厚吾之生也:厚生,生计温厚,丰衣足食。《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贫贱忧戚":贫困忧虑烦恼悲哀,

# 忧戚:忧虑烦恼。戚,忧患;悲哀。

"庸玉汝于成也":是用来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的。

# 玉汝于成:爱护而使之有成就。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盖以玉必琢而后成,拂乱乃所以增益,而劳苦即所以全爱也。”,庸:用;以;乃。

"存":活着的时候,

# 存:生存。

"吾顺事":我顺从(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

# 顺事:顺从天地之事。

"没":死的时候,

# 没:通“殁”,死亡。

"吾宁也":心安理得,我安宁而逝。

# 宁: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铭》是北宋学者张载所著的一篇铭文。原本是《正蒙·乾称篇》里的一部分,后来程颐将其单独整理出来并命名为《西铭》。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主张,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大的家族,强调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还主张“活着就顺应世事,去世则安心宁静”的豁达生活态度。张载另有《东铭》一篇,朱熹评价说《东铭》对后学有启发作用,但内容稍显局限,在具体实践方法上还不够周全。近代学者认为,《西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体现“百姓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伙伴”的博爱精神,包含对关系的思考,同时弘扬了仁爱与民本观念,最终指向成为圣贤的目标。在历代对《西铭》的研究中,朱熹对其理解尤为透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铭文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博学善文,与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其诗颇重辞藻。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熙宁三年,王安石推行变法。因二程是张载的侄子,受到牵连,张载便回到家乡,专心著书立说。他撰写了《砭愚》《订顽》两篇文章,分别悬挂在书房的东窗和西窗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程颐见到这两篇文章,将《砭愚》改名为《东铭》,《订顽》改名为《西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的哲理铭文。描述了君臣、长幼等社会伦理规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强调了践行孝道、坚守仁德的道德要求。表达了安于富贵贫贱、顺应生死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乾称父,坤称母”将天地比作父母,点明人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连的关系。“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描述个体在天地间虽渺小,却能与天地和谐共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强调人是天地间气的凝聚,秉承天地的本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进一步拓展,视民众为同胞,万物为同伴,体现出一种博爱的情怀,语言简洁有力。“大君者”至“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此段将君主比作天地这个大家庭的嫡长子,大臣是辅佐的家相,“尊高年”至“幼其幼”,倡导尊敬长辈、慈爱孤弱,践行人伦道德。“圣,其合德;贤,其秀也”,表明圣人和贤人在道德上的卓越。“凡天下疲癃……无告者也”,特别指出要关怀那些困苦无依之人,从人伦道德延伸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丰富了前文博爱的内涵。“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阐述人应像孝子一样,以愉悦且无忧的心态顺应天命,守护道德。“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从反面指出违背道德、损害仁爱、助恶之人的不当。“其践形,惟肖者也”,强调践行道德、遵循本性才是真正符合天地之道的人,通过正反对比,突出遵循道德规范的重要。“知化则善述其事”至“伯奇也”这部分引用多个典故阐述道德实践。“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鼓励人们领悟天地变化、穷尽神妙之道,以继承天地志向。“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倡导时刻保持内心无愧,不懈修养身心。“恶旨酒……伯奇也”,列举大禹戒酒、颍考叔育人、舜的孝道、申生的恭顺、曾参保身、伯奇顺令等典故,从不同角度为人们树立道德榜样。结尾表明面对人生境遇的态度,“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认为富贵是对生活的厚待;“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视贫贱忧患为成就自我的磨砺,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传达出无论生存还是死亡,都要顺应天命、内心安宁的思想,展现出一种坦然面对人生的超脱。

3. 作品点评

《西铭》体现了张载想通过倡导孝道来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意图。围绕这个核心,《西铭》把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联系起来看待。其论证过程从宇宙秩序讲到社会秩序,再谈到家庭秩序,让这三者形成了前后连贯、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孟子之后,只有《原道》一篇,其间言语固多病,然大要尽近理。若《西铭》则是《原道》之宗祖也。《原道》却只说道元,未到《西铭》意思。据张子厚之文,醇然无出此文也。自孟子后,盖未见此书。

宋理学家程颐

#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

宋理学家程颢

# 《西铭》是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

近代学者何炳棣

# 《西铭》全文最可贵的是因为它表现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精神。

近代学者韦政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獬《上朝》

下一篇:宋·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