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称父":《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
# 乾称父:乾称父二句:《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坤称母":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
# 坤:地也,故称乎母。
"予兹藐焉":我如此的藐小,
# 藐:弱小,多指幼儿。《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眇通藐。,兹:语气词。,予:我。
"乃混然中处":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 中处:处于天地之中。,混然: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解释为:“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
"故天地之塞":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
# 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吾其体":就是我的形色之体;
# 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塞只是气,吾之体即天地之气。”
"天地之帅":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
# 天地之帅: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帅,带领;遵循。
"吾其性":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 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
"民":人民百姓,
# 民:人民。
"吾同胞":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
# 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
"物":而万物,
# 物:万物,此处指人类以外的生物。
"吾与也":皆与我为同类。
# 与:同类。
"大君者":天子,
# 大君:指天子。
"吾父母宗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
# 宗子:嫡长子。,吾父母:指乾坤、天地。
"其大臣":而大臣,
"宗子之家相也":则是嫡长子的管家。
# 家相:家宰。相,宰相。
"尊高年":“尊敬年高者”(的意义),
# 尊高年:尊高年四句:《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长其长":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
# 长其长:前长字为动词,后长字为名词,意为尊重年长之人。,所以:以此;以之。
"慈孤弱":慈爱孤苦弱小者,
"所以幼其幼":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
# 幼其幼:幼其幼同,意为爱抚年幼之人。
"圣":所谓的圣人,
# 圣:圣其合德二句:圣其合德,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易传·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其合德":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相合的人;
"贤":而贤人,
# 贤:“贤,其秀也”二句: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
"其秀也":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
# 秀:灵秀。
"凡天下疲癃、":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
# 凡天下疲癃: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二句:《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疲癃,衰老龙钟的人。
"残疾、":有残疾的人、
"茕独、":孤苦无依之人、
# 茕独:孤苦伶仃的人。
"鳏寡":鳏夫寡妇,
# 鳏寡:鳏夫和寡妇。
"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
# 无告:无可诉告。一说为无靠,告通靠。,颠连:困顿;苦难。
"于时保之":及时地保育他们,
# 于时保之:于时保之二句:《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于时,郑玄笺:“时,是也。”保之,郑玄笺为:“得安文王之道。”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二引朱熹注为:“畏天以自保。”
"子之翼也":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
# 翼:小心翼翼。《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乐且不忧":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
# 乐且不忧:《易传·系辞上》:“易与天地准……乐天知命,故不忧。”
"纯乎孝者也":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
# 纯乎孝者也:《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所引诗见《诗经·大雅·既醉》。杜预注:“纯,犹笃也。”
"违曰悖德":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
# 违曰悖德:违曰悖德二句:《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
"害仁曰贼":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
"济恶者不才":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
# 不才:没有才能。《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皡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济恶:助长为恶。
"其践形":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
# 践形:体现出人的天赋品质。《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赵岐注:“圣人内外文明,然后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践,实现;实行。
"惟肖者也":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
# 惟肖:《尚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惟肖。”肖,相似。《说文》:“肖,骨肉相似也。”此处即专指子对父的相似。
"知化则善述其事":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才算是善于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
# 知化则善述其事:知化则善述其事二句:二“其”字都指天地乾坤而言。天地乾坤所做之事为化育,所存之志为神妙的天机,圣人继承其事其志犹如孝子继承父母。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穷神则善继其志":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
# 穷神: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不愧屋漏为无忝":即便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于乾坤父母,
# 无忝:《孝经·士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所引诗见《诗经·小雅·小宛》。忝,羞辱;有愧于。,不愧屋漏: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作:“《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引诗见《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意为诸侯卿大夫觐见助祭,屋漏为宗庙的西北隅,不愧意为有神见己所为而己不惭愧。
"存心养性为匪懈":时时存仁心、养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
# 匪懈:《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所引诗见《诗经·大雅·烝民》。夙夜,早晚;夙,早。匪懈,不懈;匪同非。,存心养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恶旨酒":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
# 恶旨酒:《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意为禹不喜欢美酒,而喜欢有益的话。崇伯子,夏禹之父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
"崇伯子之顾养":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
# 顾养: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育英才":化英才、培育英才,
# 育英才:《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颍封人之锡类":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
# 锡类:永赐尔类的简称。锡:一作赐。,颍封人:即颍考叔,曾任颍谷封人。春秋时郑国人,以事母至孝著称,《左传·隐公元年》有记载。
"不弛劳而厎豫":不松懈、继续努力,以使父母达到欢悦,
# 厎豫:致使其快乐。《尔雅》:“厎,致也。豫,乐也。”豫:乐也。,不弛劳:勤劳不松懈。弛,本义为放松弓箭,引申为松懈、延缓、减弱。
"舜其功也":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
# 舜其功也:意为这是舜所获得的成功。史称舜事其父瞽瞍至孝,《大戴礼记·五帝德》:“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无所逃而待烹":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
"申生其恭也":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
# 恭:申生死后的谥号,《谥法》:“敬顺事上曰恭。”事见《国语》及《左传》。《礼记·檀弓上》:“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曷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曷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晋献公宠爱骊姬,申生为其所僭,自经而死。文中所说“待烹”,犹言待死,并非确指。
"体其受而归全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人,
# 归全:保全身体,归之于父母。,体其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
"参乎":是曾参!
# 参: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孝经》均为其所作。《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又《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勇于从而顺令者":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人。
# 勇于从而顺令:勇于顺从父母的旨意。
"伯奇也":是伯奇。
# 伯奇:古代孝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尹吉甫为周宣王大臣。《汉书》卷七十九颜师古注引《说苑》:“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重。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僭伯奇,而王信之,乃放伯奇也。”
"富贵福泽":富贵福禄的恩泽,
# 福泽:福利恩泽。
"将厚吾之生也":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我的生活;
# 将厚吾之生也:厚生,生计温厚,丰衣足食。《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贫贱忧戚":贫困忧虑烦恼悲哀,
# 忧戚:忧虑烦恼。戚,忧患;悲哀。
"庸玉汝于成也":是用来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的。
# 玉汝于成:爱护而使之有成就。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盖以玉必琢而后成,拂乱乃所以增益,而劳苦即所以全爱也。”,庸:用;以;乃。
"存":活着的时候,
# 存:生存。
"吾顺事":我顺从(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
# 顺事:顺从天地之事。
"没":死的时候,
# 没:通“殁”,死亡。
"吾宁也":心安理得,我安宁而逝。
# 宁:安宁。
西晋文学家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铭文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博学善文,与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其诗颇重辞藻。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的哲理铭文。描述了君臣、长幼等社会伦理规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强调了践行孝道、坚守仁德的道德要求。表达了安于富贵贫贱、顺应生死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乾称父,坤称母”将天地比作父母,点明人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连的关系。“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描述个体在天地间虽渺小,却能与天地和谐共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强调人是天地间气的凝聚,秉承天地的本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进一步拓展,视民众为同胞,万物为同伴,体现出一种博爱的情怀,语言简洁有力。“大君者”至“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此段将君主比作天地这个大家庭的嫡长子,大臣是辅佐的家相,“尊高年”至“幼其幼”,倡导尊敬长辈、慈爱孤弱,践行人伦道德。“圣,其合德;贤,其秀也”,表明圣人和贤人在道德上的卓越。“凡天下疲癃……无告者也”,特别指出要关怀那些困苦无依之人,从人伦道德延伸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丰富了前文博爱的内涵。“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阐述人应像孝子一样,以愉悦且无忧的心态顺应天命,守护道德。“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从反面指出违背道德、损害仁爱、助恶之人的不当。“其践形,惟肖者也”,强调践行道德、遵循本性才是真正符合天地之道的人,通过正反对比,突出遵循道德规范的重要。“知化则善述其事”至“伯奇也”这部分引用多个典故阐述道德实践。“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鼓励人们领悟天地变化、穷尽神妙之道,以继承天地志向。“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倡导时刻保持内心无愧,不懈修养身心。“恶旨酒……伯奇也”,列举大禹戒酒、颍考叔育人、舜的孝道、申生的恭顺、曾参保身、伯奇顺令等典故,从不同角度为人们树立道德榜样。结尾表明面对人生境遇的态度,“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认为富贵是对生活的厚待;“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视贫贱忧患为成就自我的磨砺,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传达出无论生存还是死亡,都要顺应天命、内心安宁的思想,展现出一种坦然面对人生的超脱。
3. 作品点评
《西铭》体现了张载想通过倡导孝道来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意图。围绕这个核心,《西铭》把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联系起来看待。其论证过程从宇宙秩序讲到社会秩序,再谈到家庭秩序,让这三者形成了前后连贯、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 孟子之后,只有《原道》一篇,其间言语固多病,然大要尽近理。若《西铭》则是《原道》之宗祖也。《原道》却只说道元,未到《西铭》意思。据张子厚之文,醇然无出此文也。自孟子后,盖未见此书。
宋理学家程颐
#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
宋理学家程颢
# 《西铭》是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
近代学者何炳棣
# 《西铭》全文最可贵的是因为它表现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精神。
近代学者韦政通
上一篇:宋·郑獬《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