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随州大洪山镇有个叫李遥的人,
# 作人:指役夫、匠人等劳动者。,随州:地名,在今湖北省随州市。
"杀人亡命":他杀了人后就逃亡外地。
# 亡:逃亡。
"逾年":过了一年,
# 逾年:第二年。逾:超越,超过。
"至秭归":李遥来到秭归,
# 秭归:地名,在今湖北省西部。,至:到。
"因出市":在城中的集市上,
# 市:市场。
"见鬻柱杖者":他看到有个在出售拐杖的人,
"等闲以数十钱买之":因为价钱便宜,就用几十枚铜钱买了下来。
# 数:几。
"是时":这时,
# 是:这。
"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秭归城中恰好又有一个村民被人所杀,
# 为:被。,适:正好,恰好。
"求贼甚急":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凶手。
# 甚:副词,很,非常。
"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被害人的儿子在街上看见李遥拿着拐杖,
# 操:拿着,握在手里。
"识之":识出了拐杖,
"曰":说:“
"此吾父杖也":这是我父亲的拐杖。”
"遂以告官司":于是就向衙门报了案。
"吏执遥验之":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
# 验:检验。
"果邑民之杖也":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
"榜掠备至":一切拷打的手段都用尽了。
# 榜掠备至:受尽拷打。榜,一作搒。
"遥实买杖":李遥确实是买的拐杖,
# 实:确实。
"而鬻杖者已不见":然而卖拐杖的人已不见了,
"卒未有以自明":他最终无法给自己辩白。
"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官府于是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
# 诘:责问,追问。
"势不可隐":李遥知道无法隐瞒,就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
"乃通随州":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并押送后,
# 通:押送到。
"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
# 败:败露。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最终不知道那个卖拐杖的人是谁,集市上的人千千万万,而李遥恰巧遇到卖拐杖的人,
"因缘及其隐匿":就此牵连到他的过去导致隐情败露,
# 隐:隐瞒。
"此亦事之可怪者":这一件事也真的蹊跷啊。
# 怪:对……感到奇怪。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1. 分段赏析
首层起笔如刀,“杀人亡命”四字拉开帷幕。随州李遥犯下命案后仓皇出逃,“逾年”二字既暗示逃亡岁月的煎熬,也为后文巧合埋下伏笔。当他流落秭归集市时,用“等闲”二字写其随手买杖的动作,这个漫不经心的选择恰似命运投下的诱饵,平淡中藏着惊雷。第二层笔锋突转,“适”字点出秭归新发命案的巧合性。被害者之子认出拐杖的细节尤为关键,“识之”二字如针线缝合两桩看似无关的命案。杖本是无情物,此刻却成了勾连罪孽的证物。官府“求贼甚急”的焦灼氛围,与李遥茫然不觉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故事发展。第三层写官衙审案,字字见骨。“榜掠备至”四字血淋淋地刻画出严刑拷打之惨烈,而“鬻杖者已不见”的困境,让李遥陷入百口莫辩的绝境。当有司诘问其籍贯时,“势不可隐”道尽逃亡者的末路穷途,这个转折既合逻辑又显荒诞——前罪竟因后事败露,命运之网在此悄然收束。收尾处议论点睛,“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以对比强化偶然性,“可怪”二字表面叹奇,实则暗含天道昭彰的深意。全篇未着一字褒贬,却通过“因缘”链条的精密咬合,让读者目睹罪犯如何借由细微机缘自我暴露,处处呼应着“疏而不漏”的天道轮回。
上一篇:宋·林逋《相思令·吴山青》
下一篇: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