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青":青翠的吴山,
# 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的群山,古属吴国。
"越山青":青翠的越山,
# 越山:泛指钱塘江南岸的群山,古属越国。
"两岸青山相送迎":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
# 相送:相对。
"谁知离别情":谁能理解恋人的离别愁绪?
# 谁知离别情:一作: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你泪眼盈盈,
# 泪盈:含泪欲滴。
"妾泪盈":我泪眼盈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你我相爱却无法相守在一起,
# 同心结:将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象征定情。
"江边潮已平":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船儿扬帆要远行。
# 潮已平:指江水已涨到与岸相齐。,江边:一作:江头。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题材的词。词中以女子口吻摹写与情人江边诀别的情景,借吴山越水的青山叠翠之景,用民歌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山青”“泪盈”,道尽罗带同心结未成的怅恨。全词以江头潮平的景象收束,于回环往复的节奏中,将被迫分离的悲怀与缠绵情意融入青山绿水间,读来余韵悠长。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吴山青,越山青”起兴,通过叠用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绘出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既展现了吴越地区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又为后文抒写离别之情铺垫了场景,借助自然景物引出人物的情感,符合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拟人:“谁知离别情?”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亘古不变的青山当作有感知的对象,向其发出嗔怨,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感知能力。借青山的“无情”凸显出人间离别的深沉悲苦,使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形成对比,巧妙地凸显了送别的主旨,让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吴山、越山青翠相对,青山“相迎”本是盎然生机之景,词人却以“谁知离别情”陡然转折。青山亘古相依的姿态,反衬出恋人被迫分离的短暂与无常,自然之“乐”愈显人间之“哀”。复沓:词中采用复沓形式,上片“吴山青,越山青”叠用“青”字,下片“君泪盈,妾泪盈”叠用“泪盈”,通过词语的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同时,全词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既体现出民歌的浓郁风味,又让女主人公的柔情与深情在反复咏叹中更加鲜明,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离别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下片承前,“君泪盈,妾泪盈”,由写景转入抒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江边潮已平”船儿就要起航了。“结未成”“潮已平”益转益悲,一江恨水,延绵无尽。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浓郁民歌风味。词采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节奏上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咏的艺术效果。词更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见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无间阻,一往情深。以声助情,用清新流美的语言,唱出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创造出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 林处士妻梅子鹤可称千古高风。乃其《长相思》惜别词云云,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颣耶。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
# 这首短词,寓情于景,将送行妇女的离愁别恨融于对山水无情的怨意之中,别具一格。
近现代王方俊《唐宋词赏析》
上一篇:宋·释文珦《栖迟》
下一篇:宋·沈括《李遥买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