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īn
shān

朝代:宋作者:沈括浏览量:3
lóu
tái
liǎng
àn
shuǐ
xiāng
lián
jiāng
běi
jiāng
nán
jìng
tiān
guǎn
xiāo
sòng
shēng
fēi
duàn
yuè
yān

译文

两岸的楼台被江水相连,江北和江南的景色倒映在如镜的水中。芦笛和玉箫一起在夜晚吹奏,一声乐声划破长空,月光如烟般朦胧。

逐句剖析

"楼台两岸水相连":两岸的楼台被江水相连,

"江北江南镜里天":江北和江南的景色倒映在如镜的水中。

"芦管玉箫齐送夜":芦笛和玉箫一起在夜晚吹奏,

"一声飞断月如烟":一声乐声划破长空,月光如烟般朦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登金山》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金山夜景为描绘对象,通过水天相接的静美画面与乐声悠扬的动感瞬间,展现了江南夜色的独特韵味。前两句着重写景,以“水相连”“镜里天”的巧妙构思,将实景与倒影融为一体;后两句转入声景交融的描写,在芦管玉箫的合奏声中,以“飞断”的乐音打破夜的静谧,与如烟月色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全诗既有宏观的空间架构,又有细腻的感官体验,体现了沈括作为科学家观察入微、作为诗人想象丰富的双重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存中,因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自号梦溪丈人,祖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梦溪园。沈括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著述近四十种,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楼台两岸水相连”:开篇以宏阔的视角勾勒出金山两岸的壮丽景象。楼台临水而建,在视觉上通过江水相连,一个“连”字既写出地理上的贯通,又暗含两岸风光的和谐统一。水面的平静使楼台倒影清晰可辨,为下句的比喻埋下伏笔。“江北江南镜里天”:承接上句,以“镜”为喻,将宽阔的江面比作明镜。不仅照映两岸楼台,更将整个天空纳入其中,形成天水一色的奇观。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将实景与倒影、江北与江南融为一体,展现出恢弘的构图和精妙的观察力。“芦管玉箫齐送夜”:转入听觉描写,芦管与玉箫两种乐器在夜色中合奏。“齐送夜”三字新颖别致,将音乐拟人化,仿佛乐声主动迎来夜晚。民间芦管与高雅玉箫的并置,暗示着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享受这美好夜色,赋予画面以人文气息。“一声飞断月如烟”:以动破静,一声清越的乐音突然划破夜空。“飞断”二字极具张力,既表现乐声的穿透力,又暗示听觉对视觉的冲击。结句将月光比作轻烟,既写出月色朦胧之美,又以视觉的模糊衬托听觉的清晰,形成通感效果,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下一篇: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