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āi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fēng
chén
hòng
dòng
hūn
wáng
shì
tiān
cǎn
cǎn
yán
ér
jīn
西
běi
fǎn
西
wàng
qiān
shān
wàn
shān
chì
tàn
rén
jiān
wàn
shì
fēi
bèi
quǎn
zhī
míng
yuè
wèi
shuí
hǎo
lái
suì
jīn
guī
wèi
guī

译文

风沙弥漫、动荡昏暗,遮蔽了王室的光辉,天地之间一片惨淡,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如今西北方向胡人反叛入侵,向西望去,千山万岭都仿佛被战火映得赤红。我叹息这人世间万事都已非旧观,百姓被驱赶得如同狗和鸡一般,失去了尊严。不知道这明亮的月光是为谁而照耀,来年此时自己能不能归来。

逐句剖析

"风尘澒洞昏王室":风沙弥漫、动荡昏暗,遮蔽了王室的光辉,

# 澒:作“倾”,据四库本改。

"天地惨惨无颜色":天地之间一片惨淡,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而今西北自反胡":如今西北方向胡人反叛入侵,

"西望千山万山赤":向西望去,千山万岭都仿佛被战火映得赤红。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叹息这人世间万事都已非旧观,

"被驱不异犬与鸡":百姓被驱赶得如同狗和鸡一般,失去了尊严。

"不知明月为谁好":不知道这明亮的月光是为谁而照耀,

"来岁如今归未归":来年此时自己能不能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笳曲·一拍》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首联以动荡沙尘喻战乱,借天地黯淡烘托国家危亡氛围;颔联以血色山河渲染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之痛;颈联通过人与兽的类比批判百姓在战乱中失去尊严的屈辱处境;尾联以明月反衬现实残酷,用归期之问深化个体漂泊感与国家前途的迷茫。全诗尽显文天祥对时局的忧虑和自身无奈,语言质朴沉痛,是其乱世心境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风尘澒洞昏王室,天地惨惨无颜色”以动荡沙尘喻战乱纷扰,借天地黯淡烘托国家危亡的沉重氛围;颔联“而今西北自反胡,西望千山万山赤”以血色山河的夸张笔法,渲染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之痛;颈联“叹息人间万事非,被驱不异犬与鸡”通过人与兽的类比,尖锐批判战乱中百姓失去尊严的屈辱处境;尾联“不知明月为谁好,来岁如今归未归”以明月反衬现实残酷,用归期之问深化个体漂泊感与国家前途未卜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下一篇:宋·石延年《句(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