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zhāi
yùn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gōng
piāo
líng
zhàng
yuán
jīn
bàng
shuí
yuán
shǒu
běi
míng
fēi
lèi
xuè
nán
fēi
wàng
hún
ròu
diāo
cán
wéi
zài
xíng
róng
biàn
jìn
zhǐ
shēng
cún
hóng
liú
qiān
yīng
xióng
hèn
lán
zuò
xíng
zhōu
liǔ
zuò
fán

译文

功业如飘零之叶坠落五丈原,如今困顿无依,不知该依附谁的车辕。低头北行时,不禁流下王昭君般的泪水,如望帝啼血南飞,魂魄悲鸣。至亲骨肉凋零殆尽,唯我独存,容貌早已改变,只剩声音尚存。历史长河奔涌,千古英雄遗恨不息,以兰草为舟,柳枝作藩篱。

逐句剖析

"功业飘零五丈原":功业如飘零之叶坠落五丈原,

"如今局促傍谁辕":如今困顿无依,不知该依附谁的车辕。

"俛首北去明妃泪":低头北行时,不禁流下王昭君般的泪水,

# 俛:韩本、四库本作眉。

"啼血南飞望帝魂":如望帝啼血南飞,魂魄悲鸣。

"骨肉凋残唯我在":至亲骨肉凋零殆尽,唯我独存,

"形容变尽只声存":容貌早已改变,只剩声音尚存。

"洪流千古英雄恨":历史长河奔涌,千古英雄遗恨不息,

"兰作行舟柳作樊":以兰草为舟,柳枝作藩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中斋韵》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组七律组诗,此为第一首。首联以诸葛亮五丈原遗恨自喻勤王失败之憾,“傍谁辕”反问暗含国势倾颓、孤立无援之痛;颔联连用昭君出塞、望帝啼鹃双典,明写北去之悲怆,暗喻南归之无望,泪与血的意象强化了忠贞气节;颈联通过“骨肉凋残”与“形容变尽”的句内对比,既痛陈家国破碎之殇,又凸显精神不灭之志,“只声存”暗含以诗明志的坚韧;尾联以“兰舟柳樊”作结,木兰象征高洁品格,柳枝暗指囚禁之境,形成“身陷樊笼而心向兰芷”的强烈张力,呼应“江流千古”的历史长恨。全诗以典故为经纬,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家国悲歌,既延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又彰显出宋末遗民诗“以血泪铸诗魂”的独特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诗处处用典,如:“功业飘零五丈原”,采用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典故,公元234年诸葛亮发起第六次北伐,率十万大军出斜谷道,驻军五丈原。魏将司马懿采取“坚壁拒守”策略,任凭蜀军挑战,始终按兵不动。双方对峙百余日,诸葛亮多次设计诱敌,均因天降大雨功亏一篑。此时蜀军粮草渐竭,后方吴国援军亦撤,北伐陷入绝境。长期的操劳导致诸葛亮积劳成疾,秋八月病情危急。通过采用这个典故暗喻了自身抗元事业失败、壮志未酬的悲愤。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与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境遇形成历史呼应,凸显英雄末路的苍凉。对比:“骨肉凋残唯我在”与“形容变尽只声存”形成双重对照:前者以家族凋敝反衬孤忠不屈,后者以形骸枯槁反衬精神不灭,凸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

2. 分段赏析

首联的前半句以诸葛亮五丈原星陨的典故自喻勤王失败、功业未成的遗恨,暗含对南宋朝廷颓势的痛心。次句“傍谁辕”以辕下驹设问,既写囚徒北上的困顿处境,又暗讽南宋政权分崩离析、无所依傍的危局,情感沉郁顿挫。颔联连用昭君出塞与望帝啼鹃两典:前句以王昭君含泪北去的形象,写诗人被俘北行的屈辱与不甘;后句借杜鹃啼血的传说,抒发对故国的眷恋与南归无望的悲怆。典故虚实相生,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悲剧交织。颈联“骨肉凋残”与“唯我在”形成惨烈对比,暗指抗元义军凋零、仅存孤忠的悲壮;“形容变尽”与“只声存”则凸显肉体受摧残而气节不灭的坚韧。句内转折中见张力,展现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尾联以“兰舟”“柳樊”作结:木兰舟象征高洁气节,柳枝牵绊暗喻囚徒身份,形成“身陷樊笼而心向兰芷”的强烈反差。尾联化用“逝者如斯”的时空浩叹,将个人之恨升华为千古英雄的共通悲慨,余韵苍凉。

3. 作品点评

文天祥的《和中斋韵(其一)》在押韵结构上颇具匠心,突破了传统七律一韵到底的规范。全诗首联与尾联形成呼应,而颔联、颈联各自形成内在韵律关联,这种"首尾相呼、中间互应"的变韵手法,既保持了情感表达的连贯性,又通过韵律的错落变化强化了诗歌的节奏张力。尽管这种变韵形式与八句律诗的常规用韵相异,却展现出诗人突破窠臼的艺术追求——尤其在"和韵"创作的语境下,韵脚安排可能受制于原唱作品的限制,但文天祥仍以变通之韵法,将家国沉痛与身世飘零的复杂情感熔铸于跌宕起伏的音韵之中,使形式创新与内容表达达到高度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长庚《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

下一篇:宋·徐仲谋《白苹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