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户无人秋月明":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
# 庭户:庭院。
"夜霜欲落气先清":夜霜还未降落秋气已先清冷、萧瑟。
# 清:清冷、萧瑟。,气:气氛。,夜霜欲落: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
"梧桐真不甘衰谢":梧桐不甘心就此衰谢,
# 衰谢:衰落凋零。,甘:甘心。,真:一作“直”。
"数叶迎风尚有声":仅剩的几片树叶迎着秋风却仍在飒飒作响。
# 尚有声:发出了些许声音。尚:还,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夜坐》为北宋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秋夜即景抒怀诗。描绘了秋夜萧瑟之景,通过对梧桐残叶奋力抗争的姿态刻画,传达出诗人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志向与投身世事的积极精神。
2. 写作手法
拟人:本诗第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拟人化,来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
3. 分段赏析
本诗的一、二句“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起得平稳,紧扣诗题“夜坐”二字,交代了环境。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难以成眠,独坐月下,把自己融进了静谧而优美的自然之中。“庭户无人”四字,将月色衬托得孤冷寒冽,使秋景变得萧瑟清寒。次句“夜霜欲落气先清”,使人惊叹诗人对大自然观察、描绘的细腻与准确。清秋之夜,霜雾并不是骤然降临,它常常是随着月转星移而逐渐显现,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欲”字。气清才显月明,月明益见气清,两者互为因果。此句与上句所构成的境界,使月与人离得更近了,逗引诗人心驰神往。第三、四句陡然转折,“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两句,诗人独坐室内,静听秋声,不免神驰千里,情骛八极。他从稀稀落落的梧桐叶声中,听出了刚强的抗争精神、强烈的生命力,心灵受到震动,被带进了对人生哲理深邃而渺远的思考之中。当霜风凄紧之时,几叶寒桐迎风抖动,铮铮有声,扣入心弦。“尚”字紧扣上句而来,表明这数片寒叶在寒风中仍不甘心凋零,同时还暗示诗人内心的倔强之态。诗人此时闻声兴感,情怀发于不自觉,正是思与境谐的天然妙合。
4. 作品点评
张耒的《夜坐》意境深远,《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此时闻声兴感,情怀发于不自觉,正是思与境谐的天然妙合。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杜诗纬》也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张耒的这首诗就有意境深远的妙处。
# 后两句所写者不过风吹残叶、沙沙作响而已;诗人却用拟人化手法,翻出新意,称赞“梧桐真不甘衰谢”,令人深受鼓舞……表现了不甘屈服、敢于抗争的坚强意志。
现代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宋诗举要》
# “梧桐”二句,写物而有人在,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北京大学教授冯沅君《宋诗精华》
#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二句似从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化出,但孟诗悲酸苦涩,而此诗刚硬劲拔,格调不同。
现代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宋诗卷·上》
# 诗以秋桐之不甘衰谢、迎风有声,寄寓自身不甘废放的健劲之心。看似漫不经心,实有风人之致,自然流转、词浅意深。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
# 古诗中写到秋风残叶,总是充满了悲凉凄恻之感,因为那确是肃杀的季节的象征。但此诗则一反寻常,偏偏写残叶不甘衰谢的精神,真可谓出人意表。在这一点上,此诗比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更胜一筹。宋人作诗力避陈俗的精神,于此可睹一斑。
现代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沈时蓉、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宋诗精华》
上一篇:宋·方岳《岁晚》
下一篇:宋·何应龙《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