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昌宫中满宫竹":连昌宫长满了宫竹,
"岁久无人森似束":年岁太久无人来管理,竹子长得高而密,枝叶纠结在一起。
# 森似束:指竹子丛密,如同扎成一束束的。森:森森然,密貌。似,一作“自”。
"又有墙头千叶桃":又有墙头碧桃,
# 千叶桃:碧桃。
"风动落花红蔌蔌":红色的花瓣被风纷纷垂落。
# 蔌蔌:花纷纷落下貌。
"宫边老翁为余泣":住在连昌宫旁的老人向我哭诉,
"小年进食曾因入":少年时曾因向皇帝进贡食物而入到宫中。
# 小年进食曾因入:一作“小年选进因曾入”。小年,年少时。
"上皇正在望仙楼":唐玄宗正在望仙楼,
# 望仙楼:本在华清宫,此是作者的想象。,上皇:唐玄宗。
"太真同凭阑干立":杨贵妃一起倚着栏杆而立。
# 太真:杨贵妃。
"楼上楼前尽珠翠":楼上楼前都是缀戴着珍珠、翡翠的宫女们,
"炫转荧煌照天地":光彩鲜明闪烁照耀天地。
# 炫转荧煌:光彩闪烁。
"归来如梦复如痴":归来后如梦又如痴,
"何暇备言宫里事":哪里能从容详尽地诉说宫中之事。
# 备言:说尽。
"初过寒食一百六":当时刚刚过了大寒食而到了小寒食,
# 寒食: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唐俗在此前后三天禁火。
"店舍无烟宫树绿":城里的店舍都不见炊烟,只有宫边的树木翠绿如常。
"夜半月高弦索鸣":夜半月亮升得很高了,宫中传出了琴弦的鸣声,
"贺老琵琶定场屋":原来是贺怀志压场的琵琶声。
# 定场屋:即今“压场”意。唐人称戏场为场屋。定,一作“擅”。,贺老:指玄宗时以善弹琵琶闻名的一个艺人,名贺怀智。
"力士传呼觅念奴":高力士传唤寻找名倡念奴,
#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句诗人自注云:念奴,天宝(742—756)中名娼。善歌。每岁楼下杯醭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呼于楼上:欲遗念奴唱歌,分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如此。然而玄宗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遣从行而已。”高力士,唐玄宗宠幸的宦官。
"念奴潜伴诸郎宿":念奴潜伴皇帝的随从侍卫人员过夜。
# 诸郎:诸郎:侍卫或其他艺人。
"须臾觅得又连催":片刻找到又接连催促,
"特敕街中许然烛":特别下令街上准许燃起烛火。
# 特敕:因禁火,故特许燃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睡在红纱帐里的念奴满眼春意,充满娇气,
"掠削云鬟旋装束":用手整理一下头发很快就妆束好了。
# 旋装束:马上就装束停当。,掠削:稍整理一下。
"飞上九天歌一声":来到宫中刚刚歌唱一声,
# 九天:宫中。
"二十五郎吹管逐":邠王李承宁随即吹管笛与之相和。
# 吹管逐:即吹管伴奏意。,二十五郎:邠王李承宁善吹笛,排行二十五。
"逡巡大遍凉州彻":急奏整套的凉州曲调末了,
# 彻:完了,终了。,凉州:曲调名。,大遍:相当于“一整套(曲子)”的意思。,逡巡:指节拍舒缓貌。
"色色龟兹轰录续":各种龟兹乐曲热烈地连番演奏。
# 轰录续:陆续演奏。,色色龟兹:各种龟兹乐曲。
"李谟擫笛傍宫墙":吹笛少年李谟靠着宫墙,
# 李谟擫笛傍宫墙:“李谟”句下自注云:“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诣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暮也。’玄宗异而遣之。”擫笛:按笛。
"偷得新翻数般曲":偷学了许多新曲子。
"平明大驾发行宫":天大亮的时候皇帝的车驾发往行宫,
# 大驾:皇帝的车驾。
"万人歌舞涂路中":万人歌舞在道路上。
# 涂路中:一作“在途中”。
"百官队仗避岐薛":百官的仪仗队避开歧王李范、薛王李业,
# 岐薛:指玄宗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两人皆死于开元年间,这是诗人的误记。),队仗:仪仗队。
"杨氏诸姨车斗风":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的车行轻快迅速。
# 斗风:形容车行快。,杨氏诸姨:指杨贵妃的三姐姐。为玄宗封为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
"明年十月东都破":第二年十月洛阳被攻破,
# 东都破:指安禄山占洛阳。安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旧历十二月占洛阳,此是约言之。
"御路犹存禄山过":御用的道路还在,安禄山的军队经过。
# 过:指安禄山叛军沿途的所造成的破坏。,犹:一作“独”。
"驱令供顿不敢藏":强迫供应食宿不敢有私藏,
# 供顿:即供应。
"万姓无声泪潜堕":百姓们无声暗暗流泪。
# 声:一作“言”。
"两京定后六七年":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收复后六七年,
# 两京:指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
"却寻家舍行宫前":却寻家舍在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庄园被焚烧殆尽只剩下一口枯井,
"行宫门闭树宛然":行宫大门紧闭只有树木依旧。
# 闭:一作闼。,门:一作闼,指门中小门。
"尔后相传六皇帝":尔后相传的六位皇帝,
# 六皇帝:肃、代、德、顺、宪、穆。六,应作五。
"不到离宫门久闭":不到离宫,宫门久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听来来往往的少年说起长安,
"玄武楼成花萼废":知道了玄武楼建成,花萼楼荒废。
# 花萼:即花萼楼,玄宗时建。,成:一作前。,玄武楼:唐德宗时建。
"去年敕使因斫竹":去年使者奉皇命来连昌宫砍竹子,
# 斫:砍。,去年敕使因:一作“去年因敕使”。
"偶值门开暂相逐":偶尔遇上门打开,我跟着进去了一会儿。
"荆榛栉比塞池塘":杂草丛木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填满了池塘,
# 栉比:像梳齿一样紧挨在一起。
"狐兔骄痴缘树木":狐狸、兔子胆大,见人并不逃逸,绕着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舞榭倾斜地基还在,
# 在:一作存。,基:一作台。
"文窗窈窕纱犹绿":雕有花纹的窗子幽深仍绿。
# 窈窕:深貌。,文窗:雕有花纹的窗子。
"尘埋粉壁旧花钿":尘土埋没了粉壁,陈旧的金属花片。
# 花钿:金属花片,妇女饰物。
"乌啄风筝碎珠玉":鸟儿啄着挂在檐棱间的铃铎或金属,发出碎玉般的声音。
# 风筝:此指一种檐鸣器。,乌:一作鸟。
"上皇偏爱临砌花":玄宗皇帝偏爱靠近台阶的花朵,
"依然御榻临阶斜":依然将皇帝的坐具靠近台阶斜坡。
"蛇出燕巢盘斗栱":蛇出燕巢盘绕在斗栱之上,
"菌生香案正当衙":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正在那天子所居的衙。
# 衙:正门。
"寝殿相连端正楼":寝殿相连的端正楼,
"太真梳洗楼上头":杨贵妃在楼上梳洗。
"晨光未出帘影黑":晨光未出,室内已有人在活动,
# 黑:一作动。
"至今反挂珊瑚钩":至今反挂着珊瑚制成的帘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我把宫中遗迹指示给人看却因此伤心痛苦,
# 指似:同指示。似,一作“向”。
"却出宫门泪相续":退出宫门时眼泪还不断地流淌。
# 出:一作“立”。
"自从此后还闭门":自从此后宫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夜夜狐狸上门屋":每天晚上只有狐狸窜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我听了老人的这番话后心里也禁不住悲伤,
"太平谁致乱者谁":是谁开创了太平盛世,又是谁招致这一混乱局面呢。
"翁言野父何分别":老人说乡野老人哪能分辨得出呢,
"耳闻眼见为君说":我就把耳闻目见的事情跟你说说吧。
"姚崇宋璟作相公":姚崇、宋璟作宰相时,
# 姚崇宋璟:皆开元(713—741)年间贤相。
"劝谏上皇言语切":劝谏皇帝李隆基言语恳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粮食丰收,
# 阴阳:代指社会秩序。,燮理:调和。
"调和中外无兵戎":调和中外没有战争杀伐之事。
"长官清平太守好":长官清正廉洁,太守杰出,
"拣选皆言由相公":人才的选用都说由于用人施政至为公正。
# 相:一作至。
"开元之末姚宋死":开元末年姚崇、宋璟相继逝世,
# 姚宋:姚崇,宋璟皆开元(713-741)年间贤相。
"朝廷渐渐由妃子":朝廷渐渐信任听从杨贵妃。
"禄山宫里养作儿":安禄山自请为杨贵妃养子,出入宫廷,无所禁忌,
# 作:一作“为”。
"虢国门前闹如市":虢国夫人门前倚势弄权,钻营者不绝于门,如市上一样热闹。
"弄权宰相不记名":当时弄权宰相名字记不得了,
"依稀忆得杨与李":依稀记得是杨国忠和李林甫。
# 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依稀忆得:一作“忆得依稀”。
"庙谟颠倒四海摇":朝廷制定的国家大计颠倒,四海飘摇,
# 庙谟:朝廷大计。谟,一作“谋”。
"五十年来作疮痏":安史之乱所留下的民生凋敝的残破混乱局面持续了五十年,
# 疮痏:疮疤。
"今皇神圣丞相明":当今皇帝圣明,丞相裴度贤明,
"诏书才下吴蜀平":诏书刚下,便平定了吴蜀两地的藩镇叛乱。
# 吴蜀平:指平江南的李奇与蜀中的刘辟。
"官军又取淮西贼":官军又攻克了叛乱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此贼亦除天下宁":此贼又除,天下安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我年年耕种宫前道路旁的土地,现在乱世既平,为迎接皇帝出巡,
"今年不遣子孙耕":今年就不叫子孙在宫前耕种了。
"老翁此意深望幸":老人这样做的意思是殷切地盼望皇帝前来,
# 深望幸:深深希望皇帝临幸东都。
"努力庙谋休用兵":希望皇帝努力于国家大计,不要再起战争杀伐。
# 谋:一作“谟”。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连昌宫昔日的繁华和如今的衰败,借老人之口,批判了唐玄宗后期的荒淫无道,表现了对当时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的担忧。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他写道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望仙楼上通宵行乐,琵琶专家贺怀智演奏,高力士寻找念奴唱歌,邠王李承宁吹管笛,李谟偷学新曲等情节。据考证,唐玄宗和杨贵妃并未一同去过连昌宫,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谟偷曲发生在洛阳天津桥而非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等场景也并非在连昌宫。然而,这些虚构的情节生动展现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热闹,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听到悦耳的乐声,感受到宫廷中纸醉金迷的氛围。这种虚构并非毫无意义的编造,而是为了突出安史之乱前表面的太平盛世,与后文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刻揭示诗歌主题。想象:诗中通过想象描绘了连昌宫的今昔变化。如“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描绘出如今连昌宫的荒凉景象,宫竹繁茂却无人打理,千叶桃花随风飘落,一片衰败。而在回忆昔日的繁华时,“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则让人想象出当年连昌宫在贤相辅佐下,国家太平、宫中歌舞升平的热闹繁荣场景。
3. 分段赏析
诗歌首段以“连昌宫中满宫竹”至“夜夜狐狸上门屋”为脉络,借宫边老人之口,徐徐铺展连昌宫的今昔沧桑画卷。起笔四句宛如序章,先勾勒出连昌宫当下的荒芜之态:丛生的乱竹肆意蔓延,满地落花无人清扫,幽深寂静中尽显衰败之象,顺势引出故事的讲述者——宫边老人。老人的泣诉内容,可清晰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小年进食曾因入”至“杨氏诸姨车斗风”,生动再现连昌宫昔日的辉煌盛景。寒食节民间禁火,宫中却灯火通明,唐玄宗与杨贵妃于望仙楼上彻夜宴乐。琵琶圣手贺怀智以绝妙技艺压轴演奏,宦官高力士奉命急召歌姬念奴入宫献唱。邠王李承宁(二十五郎)笛声悠扬,笙歌之声直冲云霄。乐工李谟更是紧贴宫墙,偷学宫中新曲。在这幅鲜活的宫廷行乐图后,诗人又描绘了玄宗车驾回宫时,万人夹道、歌舞相迎的宏大场面。第二层自“明年十月东都破”至“夜夜狐狸上门屋”,笔锋陡然转向,叙述安禄山叛军攻破东都洛阳后,连昌宫就此荒废。安史之乱平定后,宫殿长期封闭,玄宗之后的五位皇帝均未曾踏足。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使者奉皇命入内砍伐竹子,老人得以随行入内,眼前所见唯有荆榛遍地、狐兔横行,舞榭楼阁坍塌损毁,尽显衰败之态。安史之乱后,玄宗虽曾重返连昌宫,却已垂垂老矣,境况凄凉。宫殿沦为蛇燕栖居之所,香案腐朽,菌蕈滋生。昔日杨贵妃居住的端正楼,亦人去楼空,再难寻觅佳人倩影。诗歌第二大段,从“我闻此语心骨悲”至“努力庙谟休用兵”,以作者与老人问答的形式,深入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剖析朝政兴衰治乱的根源。诗中盛赞姚崇、宋璟为相时,秉持公心、选贤任能,加之地方吏治清明,共同铸就开元盛世。而二人离世后,朝政逐渐被杨贵妃势力渗透,安禄山甚至被收为义子,虢国夫人门庭若市。杨国忠、李林甫等奸相专权,终酿安史之乱的大祸。随后,诗人笔锋一转,肯定唐宪宗大力削藩的功绩,期盼和平早日到来。诗歌以“努力庙谟休用兵”收尾,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朝廷精心谋划治国方略、消弭战乱、安定社稷的殷切期望。
4. 作品点评
《连昌宫词》在艺术构思与创作手法上,深深烙下了唐代传奇小说的印记。诗人立足现实与历史根基,却不拘泥于史实细节,大胆运用虚构情节与艺术夸张,将历史人物和社会事件熔铸于连昌宫这一典型环境中,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鲜明生动的画面,赋予诗歌主题以深刻的典型意义。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连昌宫的生活场景为例,元稹并未采用史学家严谨实录的“史笔”,而是以小说家的“诗笔”进行创造性描摹。据陈寅恪考证,历史上唐玄宗与杨贵妃从未同游连昌宫,诗中诸多情节实为作者依据传闻想象虚构。诸如诗中的望仙楼、端正楼,实则是骊山上华清宫的建筑;李谟偷曲的故事发生于洛阳天津桥的元宵前夜,并非寒食夜的连昌宫墙下;而念奴献唱、二十五郎奏笛,以及百官避让岐薛二王、杨氏姐妹车驾争行等情节,亦与连昌宫并无关联。元稹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力,打破时空界限,将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汇聚于连昌宫展开铺陈,并融入虚构元素,以此浓墨重彩地渲染安史之乱前的“太平盛世”景象,从而强化诗歌的主题表达。从诗中的自注可知,作者对念奴唱歌、李谟偷曲等事件的真实背景了然于心,如此处理显然是有意识地借鉴唐代传奇的典型化创作手法。这般艺术处理使得《连昌宫词》虽在某些细节上与史实有别,却精准捕捉并形象展现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成就了独特的艺术真实性。而诗中涉及平定吴蜀、淮西叛乱等历史事件的叙述,则兼具历史的真实性与强烈的现实意义。全诗情节虚实相生,假中藏真,通过真假交织、相互映衬的手法,构建出独特的叙事张力。诚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言:“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在我国叙事诗的发展长河中,《连昌宫词》以其虚实交融的叙事特色、熔铸多种艺术手法的创新尝试,独树一帜,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长庆初,(崔)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词》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
五代十国赵莹《旧唐书·元稹传》
# 《津阳门诗》、《长恨歌》、《连昌宫间》俱载开元、天宝间事。微之之词不独富艳,至“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委任责成,治之所兴也。“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险诐私谒,无所不至,安得不乱?稹之叙事,远过二子。
宋潘淳《潘子真诗话》
# 《长恨歌》在乐天诗中为最下,《连昌宫词》在元微之诗中乃最得意者,二诗工拙虽殊,皆不若子美(《哀江头》)诗微而婉也。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元微之、白乐天,在唐元和、长庆间齐名,其赋咏天宝时事,《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殆未易以优劣论也。然《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宫词》有监戒规讽之意。如云“姚崇宋璟作相公……五十年来作疮瘠”。其末章,及官军讨淮西“乞庙谋”、“休用兵”之语,盖元和十一二年间所作,殊得风人之旨,非《长恨》比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
# 长歌当泣,其斯之谓。
明郝敬《批选唐诗》
# 初唐人歌行,盖相沿梁陈之体,仿怫徐孝穆、江总持诸作,虽极其绮丽,然不过将浮艳之词模仿凑合耳,至如白太傅《长恨歌》、《琵琶行》、元相《连昌宫词》,皆是直陈时事,而铺写详密,宛如画出,使今世人读之,犹可想见当时之事,余以为当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 《连昌宫辞》似胜《长恨》,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骨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唐陈彝曰:何物老翁,醋善形容冷景!发端叙事,有点缀;“往来年少”二语,有关系,有感慨;“尘埋粉壁”二语,有前热闹,必有此冷落;“我闻此语”二句,着此启下致乱之由;“庙谟颠倒”二语,收煞得斩截。“不遣子孙耕”,望幸念头;“努力庙谟休用兵”,此语是大主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述得真,有照应。“东都破”四句,向日炫转荧煌者安在?“却寻家舍”句,“宫边”字有着落。前言太真同凭阑干,后将上皇、太真分说两段,是作文有生发处。答上“太平”问,历数致乱人,论开元治乱详矣。妙在不杂己意,俱是老人口中说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孟庄
# 《连昌宫词》虽中唐之调,然铺次亦见手笔。起数语自古法。“杨氏诸姨车斗风”,陡接“明年十月东都破”,数语过禄山,直截见才。俗手必将姚、宋、杨、李置此,逦迤叙出兴废,便自平直。“尔后相传六皇帝”一句,略而有力,先为结语一段伏脉。于此复出“端正楼”数语,掩映前文,笔墨飞动。后追叙诸相柄用,曲终雅奏,兼复溯涧有致,姚、宋详,杨、李略。通篇开阖有法,长庆长篇若此,固未易才。
明毛先舒《诗辩坻》
# 通篇只起手四句与中间“我闻”二句、结语一句是自作,其余皆借老人野父口中出之,而其中章法承转,无不妙绝,至于盛衰理乱之感,又不足言。一篇绝大文字,却如此起法,真奇(首二句下)。接法奇(“宫边老翁”句下)。宛然如见(“上皇正在”二句下)。接法又奇(“初过寒食”句下)。忽接此语,大是扫兴。然有前半之燥脾,定有后半之扫兴。天下岂有燥脾到底者乎(“明年十月”句下)?此处才一应起句(“去年敕使”句下)。
明黄周星《唐诗快》
# 《连昌宫辞》轻隽,《氏恨歌》婉丽,《津阳门诗》丰赡,要当首白而尾郑。顾前人诸选,惟收元作者,以其含有讽谕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已上写天宝盛时及禄山乱后事。此下言致乱之由(“夜夜狐狸”句下)。允此下言宪宗削平僭叛,有休兵息民之望(“今皇神圣”句下)。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秽琐(“念奴潜伴”句下)。尚在禁烟,故下云“特敕”(“须臾觅得”句下)。禄山之乱说得太轻(“御路犹存”)。此一段神来之笔(“荆榛栉比”四句下)。结似端重,然通篇无黩武意,句尚无根(末句下)。诗中既有指斥,似可不选。然微之超擢因中人崔潭峻进此诗,宫中呼为“元才子”亦因此诗。又诸家选木与《长恨歌》、《琵琶行》并存,所谓“元白体”也。故已置而仍存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恃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南北曲中猥亵语耳,词家不背道此,而况诗哉!然元之诗品,又不逮白,而《连昌宫同》收场用意,实胜《长恨歌》。艳《长恨》而亚《连昌》,不知诗之体统者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元微之《连昌宫词》亦一时传颂,而失体尤甚。如“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请郎宿”,宫闱丑事,播之诗歌,可谓小人无忌惮矣。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写宫中无法禁,而沈德潜以为亵,何也(“念奴潜伴”句下)。
近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其篇首一句及篇末结语二句,乃是开宗明义及综括全诗之议论,又与白香山《新乐府序》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者,有密切关系。乐天所谓“每被老元偷格律”,殆指此类欤?至于读此诗必与乐天《长恨歌》详悉比较,又不俟论也。总而言之,《连昌宫词》者,微之取乐天《长恨歌》之题材依香山《新乐府》之体制改进创造商成之新作品也。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上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
下一篇:唐·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