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雉在野时":两只野鸡在野外的时候,
"可怜同嗜欲":它们的爱好和欲望是相同的,很是让人觉得它们可怜。
"毛衣前后成":它们的羽毛先后长齐,
# 毛衣前后成:谓双雉羽毛相继丰满。毛衣,鸟之羽毛。
"一种文章足":羽毛上的花纹也同样美丽。
# 文章:羽毛上错杂之色彩与花纹。
"一雉独先飞":一只野鸡率先飞走,
"冲开芳草绿":冲开了绿色的芳草。
"网罗幽草中":可它却在幽草中被网罗捕获,
"暗被潜羁束":暗被网罗羁束住不能逃出。
"剪刀摧六翮":猎人用剪刀摧残它的翅膀,
# 六翮:鸟类翼上通常有六根坚硬大毛,故以六翮代指鸟翼。
"丝线缝双目":还用丝线缝住了它的双眼。
"啖养能几时":但没有喂养多久,
"依然已驯熟":它就被驯服了。
# 依然:形容鸟依恋主人之情态。
"都无旧性灵":野鸡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灵性,
"返与他心腹":反而变得对猎人极为忠心。
"置在芳草中":猎人把它放在芳草之中,
"翻令诱同族":它反倒去引诱自己的同类。
"前时相失者":之前与它走散的同伴,
"思君意弥笃":对它思念得愈发深切。
"朝朝旧处飞":天天在老地方飞翔,
"往往巢边哭":常常在巢边哀哭。
"今朝树上啼":今天在树上啼叫,
"哀音断还续":哀伤的声音断断续续。
"远见尔文章":同伴远远看到它漂亮的羽毛,
"知君草中伏":知道它藏在草丛中。
"和鸣忽相召":听到它忽然发出的和鸣声召唤,
"鼓翅遥相瞩":便远远地拍动翅膀回应它。
"畏我未肯来":它怕同伴不肯过来,
"又啄翳前粟":又去啄食遮蔽处前面的谷粟。
# 翳:隐蔽狩猎者之器具。《礼记·月令》:“田猎罝罘、罗网、毕、翳、喂兽之药,毌出九门。”郑玄注:“翳,射者所以自隐也。”
"敛翮远投君":同伴收拢翅膀向它飞奔而去,
"飞驰势奔蹙":快速地冲了过来。
"罥挂在君前":结果却被网挂在了它面前,
"向君声促促":对着它急切鸣叫。
# 促促:象声词,状雉鸣之声。
"信君决无疑":同伴原本对它深信不疑,
"不道君相覆":没想到却被它欺骗。
"自恨飞太高":只能怨恨自己飞得太高,
"疏罗偶然触":不小心碰到稀疏的罗网。
"看看架上鹰":看着架子上的鹰,
# 看看:估量时间之词,意为眼看着。
"拟食无罪肉":好像准备要吃这无罪的野鸡之肉。
"君意定何如":而那只被驯服的野鸡心意又如何呢,
"依旧雕笼宿":它依然选择在猎人的雕笼中栖息。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雉鸡作为描写对象,讲述一只野鸡被猎人捕获驯化后,反过来诱捕同类的故事,借此讽刺那些曾经是同党,之后却变节,并甘心为他人所用去陷害故友的小人,表达出诗人对这类行为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诗中通过“剪刀摧六翮”“丝线缝双目”等细节刻画,展现了猎人对野雉的摧残,手段直接而残酷,直白描绘了野雉被驯化的过程。
3. 分段赏析
“双雉在野时,可怜同嗜欲。毛衣前后成,一种文章足”四句描写两只野雉在野外的状态。“可怜”写出它们惹人喜爱的样子,“同嗜欲”表明它们习性相同;“毛衣”“文章”指羽毛的花纹,“前后成”“一种足”强调两只野雉外形相似、难分彼此,展现出它们在自然中和谐共处的初始状态。“一雉独先飞,冲开芳草绿。网罗幽草中,暗被潜羁束”四句写其中一只野雉的遭遇。“冲开芳草绿”展现出野雉飞翔时的灵动与自由,而“网罗”“潜羁束”则形成转折,“暗”“潜”二字写出猎人设网的隐蔽,突出野雉被捕获的突然与不为人知,暗藏着对这种捕猎行为的暗示。“剪刀摧六翮,丝线缝双目。啖养能几时,依然已驯熟”四句描绘野雉被驯化的过程。“摧”“缝”两个动作,细致刻画了猎人对野雉的摧残,毁坏翅膀、缝上眼睛,手段直接而残酷;“啖养”写出猎人的喂养,“驯熟”则点明结果,曾经的野雉失去了野性,为下文它的转变做了铺垫。“都无旧性灵,返与他心腹。置在芳草中,翻令诱同族”四句写被驯化野雉的彻底转变。“无旧性灵”说明它已丧失原本的本性,“与他心腹”则写出它反而与猎人亲近;“置在芳草中”“诱同族”直接点出它成为“雉媒”的角色,“翻”字突出了这种从同伴到诱捕者的反差,引人深思。“前时相失者,思君意弥笃。朝朝旧处飞,往往巢边哭。今朝树上啼,哀音断还续”六句描写另一只野雉的思念与悲伤。“意弥笃”强调思念的深厚,“朝朝”“往往”写出它持续不断地在旧地寻找,“哭”“哀音断还续”则以声音传递出它失去同伴后的痛苦,与前一只野雉的背叛形成鲜明对比。“远见尔文章,知君草中伏。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畏我未肯来,又啄翳前粟”六句刻画雉媒诱捕同伴的过程。“远见尔文章”写出未被捕获的野雉认出同伴的外形;“和鸣相召”“啄翳前粟”是雉媒的诱骗手段,一个“畏”字写出未被捕获者最初的警惕,而雉媒的步步引诱则显得心机深沉。“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四句写未被捕获的野雉落入圈套的瞬间。“敛翮”“飞驰”“奔蹙”表现出它在同伴召唤下,放下警惕、急切靠近的状态;“罥挂”写出它被捕的结果,“声促促”则传递出它落入网中后的惊慌与不解。“信君决无疑,不道君相覆。自恨飞太高,疏罗偶然触。看看架上鹰,拟食无罪肉。君意定何如,依旧雕笼宿”八句是被诱野雉的质问与结局。“信君决无疑”写出它对同伴的信任,“不道君相覆”则点出被背叛的痛苦;“自恨”是它对遭遇的不解,实则揭露了雉媒的欺骗;“架上鹰”“拟食无罪肉”描绘出它面临的危险处境;最后一句“君意定何如”直接质问雉媒,而“依旧雕笼宿”则点出雉媒虽暂时安全,却也沦为囚徒的可悲结局,暗含对这种背叛行为的批判。
# 诏按:《白帖》: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野雉,因名曰:“媒翳”。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上一篇:唐·杜甫《听杨氏歌》
下一篇:唐·李商隐《夜饮》